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上)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4、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以上我们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导;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二)古代学校教育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形态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称为“庠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确切证明殷朝有学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条件:教育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4)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古代印度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4.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后有人将这七艺的前三门定为初级学科,称“三学”,把后四门定为高级学科,称“四术”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专制性;(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三)近现代教育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相像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课堂练习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教师和学生B.教师和教科书C.学生和教科书D.教学内容和手段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孟禄C.利托尔诺B.沛西?能D.华生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A.生物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D.神话起源论“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________的教育内容。()A.现代社会C.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内容。()A.现代社会C.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第二讲教育与教育学(下)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现象:教师招聘考试很火。教育问题:教师招聘考试为什么这么火?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不断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1、孔子:《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记》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本文标题:教育学讲义-石杨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