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心理学}(PartI:1~4)【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研究教学情境中师生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教学情境中如何遵循师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健康发展的特殊心理机制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探索任务B.实践指导任务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教育心理学的起源❀A.背景:a.社会背景——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b.哲学背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c.心理科学背景——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心理测量运动;儿童研究运动;冯特的科学心理学;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d.科学背景——进化论B.标志: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A.发展阶段:a.创立阶段(第一个繁荣阶段)——不完整、不系统,建立在对普通心理学资料的印证基础上b.迷茫阶段——忽略自身理论构建,体系不一和内容零散、庞杂、分歧c.选择阶段——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围绕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d.整合阶段(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1)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2)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3)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B.基本特点:a.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联系b.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c.受心理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d.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A.在取向上,行为范式、认知范式→情景范式B.在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C.在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D.在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与生态、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二、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A.定义: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B.一般规律:a.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学习)的结果b.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c.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d.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e.具有互补性和相互关联协调发展f.具有不平等性和关键期❀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A.定义: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一般规律:a.人格的发展具有社会性b.既是稳定、持久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c.人格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d.人格的发展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e.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毕生过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A.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B.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A.成熟(机体的成长)B.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C.社会性经验(教育、学习、语言)D.平衡过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认知发展的阶段❀A.感觉—运动阶段(萌芽期):获得动作经验——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B.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绘画活动等C.具体运算阶段(认知结构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弹性,可以逆转,凭借具体事物或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D.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超越对事物的依赖,理解符号,理解命题间的关系,作一定概括,接近成人水平❀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A.提供活动B.创设最佳的难度C.了解儿童如何思考D.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E.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A.两种工具的理论:物质工具;精神工具(语言、符号)B.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靠生物进化获得);高级心理机能(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A.教学的含义: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性;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B.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C.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1)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3)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D.学习存在着最佳期E.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如上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A.心理社会发展的内涵:a.人格发展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b.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由一种特定的危机和特定的任务,即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c.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B.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a.乳儿期——信任感对怀疑感:满足生理上的需要b.婴儿期——自主性对害羞疑虑:渴望自主探索新事物,受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影响c.学前期——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度过可培养儿童对生活的自主性和目的性d.学龄期——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上小学,学习成为主要活动e.青年期——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f.成年早期——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g.成年中期——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繁殖感对停滞感):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则关心;反之则自私自利h.成年晚期——自我完善对悲观沮丧:积极解决,则智慧;反之则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A.道德发展的实质: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B.三水平六阶段学说:a.前习俗道德水平——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b.习俗道德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1)好孩子道德观;2)法律—秩序道德观c.后习俗道德水平——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着眼自我接受,履行自己选择:1)社会契约理论;2)全面的道德原则❀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A.强调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B.依据个体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提高学校人格教育的针对性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A.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艾森伯格的两难故事情境):a.享乐主义、自我关注取向(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帮助)b.他人需求取向(以他人的需求为基础)c.赞许和人际关系(关心别人是否认为自己的利他行为是好的或值得称赞的)d.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出于同情)e.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取向(以内化的价值、规范和责任为基础,违反个人内化的原则将会损伤自尊)B.习得途径:a.移情反应的条件化b.直接训练c.观察学习❀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A.含义: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B.改变方法:消退法;暂时隔离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A.含义: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B.培养方法:a.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b.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c.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d.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认知差异与教育❀A.认知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B.认知类型的差异——个体在信息加工方式上的偏好,包括:a.知觉方式的差异:1)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2)场依存型、场独立型b.记忆方式的差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与混合型c.思维方式的差异:1)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2)整体型与序列型;3)冲动型与慎思型C.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a.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方式b.教师要明确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类教学策略:匹配策略;失配策略c.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模式教学❀人格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又称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反映的是人格特征在个体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品质A.人格的特质差异B.人格的类型差异C.气质差异(脾气秉性)❀性别差异与教育❀A.智力的性别差异B.人格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a.性格特征的性别差异b.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c.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d.学习归因的性别差异C.依据性别差异的教育:a.改变不同性别学生的性格局限b.改变传统观念,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三、学习及其理论】1.学习概述❀学习的实质❀A.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B.这种变化是比较持久的C.学习的发生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D.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变化的结果❀学习的种类❀A.学习主体分类: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学习(在主体的活动中)B.学习水平分类(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C.学习性质分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D.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特点❀A.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B.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C.学习内容的间接性D.学习的连续性E.学习目标的全面性F.学习过程的互动性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其联结的形成是通过渐进的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的B.联结-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a.效果律——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b.练习律——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c.准备律——当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会感到烦恼❀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A.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来的B.实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不是永久性的,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动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动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C.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之初,如果出现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泛化律D.分化律:出现泛化反应之后,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而对类似刺激不强化,则个体只对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反应E.高级条件作用律:在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更高级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A.强化:条件作用中能够增强反应概率的一切手段称为强化。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都能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