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协贵阳市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贵阳市
“关于贵阳市社区建设状况调查”的建议案更新时间:2005-10-13【字号:大中小】政协贵阳市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贵阳市社区建设状况调查”的建议案(2005年9月26日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53次主席会议)中共贵阳市委:今年,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按照主席会议要求,承担了市政协对贵阳市社区建设的重点调研。4—7月,在许朗主席、黄乃铸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云岩、南明、小河三个中心城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实地视察了云岩区万江、筑新、大营、和平社区;南明区阳明、尚武、东笙巷、送变电社区;小河区红林、黄河社区。采取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与市、区民政部门、三个中心城区居委会专职主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学习考察了武汉、南昌社区工作经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把握贵阳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贯彻落实市委(2005)13号文件精神,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的经验和作法,提出加快贵阳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形成调查报告。经我会2005年9月26日第九届委员会第72次主席会议通过,同意将该调查报告作为主席会议建议案报送市委,供市委研究决策参考。一、贵阳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1、贵阳市社区发展的历程贵阳市社区建设与全国同步,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贵阳市的社区建设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主,当时的社区建设具有“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四大特点。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下发后,贵阳市把社区建设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11月22日,贵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市发[2000]34号),对开展社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的工作目标。2002年市委又召开了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了“五个一”(即:选准一条促进社区发展的路子,选配一个坚强的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党员队伍,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共建机制,形成一个洋溢先进的文化氛围。)的工作思路。2004年我市召开了“贵阳市社区党的建设暨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命名表彰大会”,对我市24个街道和91个社区进行示范命名表彰。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发[2005]13号)。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提高的路子,基本实现了市委的“两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的目标。2、贵阳市社区建设的状况我市现有街道办事处37个、社区居委会426个,平均每个社区有居民2000户左右。全市共建立37个街道党工委,297个社区党组织,其中,社区党委1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282个。社区居委会在承担自身工作的同时,协助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做好环境卫生建设、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社区服务等工作。2003-2004年,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全市共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用于解决我市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老年星光计划等。我市社区服务中心已发展到78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56个,社区商业网点1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5个,老年星光之家70多个,现代老年公寓10多家,社区自愿者队伍110多支。共解决就业人员两万余人。2005年开发了贵阳市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在全市投入使用,为形成市、区、街、社区一体的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了贵阳市社区服务呼叫系统,9月1日正式启动,免费为市民提供服务信息。3、成绩和经验(1)党委政府重视。社区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党委、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才能搞好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在社区调研中多次强调: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的第一战线;是优化我们的环境,搞好我们的城市管理,搞好我们服务的第一窗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是保障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第一桥梁。市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李涛为组长,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俞静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石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贵阳市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明确各成员单位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各区、市、县也相应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市人大、市政协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社区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市政协曾多次组织社区建设的专题调研,为全市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南明区从2001年至2002年围绕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居委会整合、社区环境绿化、治安、党建、卫生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八个主题开展社区工作,全面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建设。(2)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按照“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在市、区两级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居民自治活动,在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公开办事、《社区居民公约》、《社区管理规章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治从扶着走到牵手走,再到放手走的过渡。如云岩和平社区充分发挥居委会自治作用,在社区绿化、治安、帮困等方面让居民广泛参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被评为“全国先进社区示范点”。(3)科学整合社区居委会。从2001年以来,贵阳市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便于资源共享,便于社区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域性、认同感、居住人口、资源优势等因素,在原居委会基础上,以居民小区为基础,以自然街、巷为界,将全市689个居委会整合为426个,使全市的基层组织布局、规模趋于合理,职能得到加强。(4)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党建工作向社区延伸,是党的建设在一个新领域开展工作的延伸,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贵阳市在社区建设探索中的亮点。根据市、区的统一部署,我市在各社区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实现“一个社区一个支部”的目标,明确社区党支部在社区中的核心作用。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机制、平台和工作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为核心,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练好“内功”。首先,在进一步抓好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上,党工委提出了建立“领导班子成员社区联系制度”。其次,结合社区委员述职评议活动和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党工委按照“选、派、聘、兼”的四字措施,把选好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以创新党建工作为途径,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新平台,强化“外功”。如新华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在成立了“社区党建议事会”后,围绕社区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问题开展工作。第三,以创新社区党建活动方式为有效手段,组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如小河黄河社区,社区与黔江厂党委联合开展党员“一人一岗”活动,合理设置了“建设、扶贫帮困、培训就业、文化娱乐、经营服务、计生医疗、教育宣传、绿化卫生、治安防范、纠纷调解”10个岗位,先后有93名党员主动报名认岗。通过“党心连民心”活动,树立加深了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形象,增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5)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市在社区建设中,注重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新的社区居委会委员。不拘一格,吸纳了一批懂政策、有经验、热心社区工作的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参加社区居委会工作。实践证明,这类人员竞争上岗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社区居委会的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社区整合完成后,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龄较轻、工作能力较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注重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的同时,市、区、街道党委和政府还不断改善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逐年有所提高,云岩、南明两区还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办理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吸引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人员参与竞争,加快了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步伐。各社区都建立了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计生协会、文体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社区中介组织和以楼(院)长、小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工作者队伍。(6)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通过实施为民、安民、便民、乐民、育民、富民的“六民工程”,在社区环境建设、平安工程建设、服务网络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延伸社区服务领域。近年来,我市各社区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群体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群众的利民便民服务,完善区、街、居“两个中心,一个站”的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城市基层民政服务体系,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家庭事务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站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目前我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5个,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康复、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等六大功能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7)建立社区精神文明服务体系。结合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对下岗职工、待业青年、流动人口和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如中南辖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组织了四季不断的春之声、夏之魂、秋之韵、冬之灵文艺演出,丰富了社区居民精神文明生活。由社区组织单位和居民自愿参与的读书学习活动、爱社区演讲比赛、家庭才艺和书法绘画展等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体生活,陶冶了情操,增强街道、社区亲和力。南明阳明社区构建以“爱心包围”为主线的和谐社区。该社区在1987年起就把“爱”送到需要关怀的困难家庭子女身上,创建了“红花少年奖励”基金,十八年来不间断地激励了一批批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南明尚武社区通过举行“改陋习、树新风”的签名仪式,发放倡议书700余份,倡导大家努力成为讲文明、讲卫生、讲公德的好市民。为共建美好家园,筹集资金五十余万元,共拆除违章建筑2400平方米,清除卫生死角4处,清除建筑废料和各种垃圾1200车计3000吨。硬化道路1000平方米,新建绿地1500平方米。推行居民自愿认养绿地,使一个原来脏乱差的社区变成了一个优美、整洁、有序、舒适的社区。在社区内坚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促进文明社区的创建。(8)建立治安联防服务体系。以创建“平安贵阳”为载体,创建平安社区工作,建立“一区一警”成立治安联防服务队,广泛发动辖区居民开展平安小区建设。比如,南明区2004年,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加强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在治安复杂区域建治安岗亭30个,增加警力119人,扩招巡防300名,社区治安联防735名。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以“五进社区”(即公安警务进社区、群防群治进社区、消防自治进社区、法律服务进社区、宣传文体进社区)为载体,夯实社区管控基础,在社区帮教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帮教工作队等共360支2160余人,低保巡逻队136支952人,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9)街道的职权得到了强化。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区(市、县)政府把一些社会管理权利下放到了街道,明确了街道作为一级事权的机构,并从人力、财力方面为街道管理基层事物提供了保障。街道办事处对政府职能部门派进街道的派出机构的工作拥有统筹协调权,其业务管理纳入街道办事处总体工作部署,实行双重领导;街道同时还对辖区内的社区建设规划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仍然必须充分发挥街居作用。搞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抓好社区建设,是城市街居的主要职能。(10)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重要的是实现社区工作的目标,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我市在社区建设方面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
本文标题:政协贵阳市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贵阳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