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2
1.《爱弥儿》的著者是()A.康德B.裴斯泰洛齐C.卢梭D.洛克【答案】C。解析:略。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文化体系D.教育为文化本体【答案】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答案】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没有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4.()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A.叙事研究法B.实验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质的研究法【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5.校园文化属于()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国家课程D.地方课程【答案】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6.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讨论法C.发现法D.读书指导法【答案】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组教学B.复式教学C.个别教学D.特朗普制【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课外活动【答案】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答案】D。解析:略。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出自()A.苏霍姆林斯基B.凯洛夫C.马卡连柯D.乌申斯基【答案】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马卡连柯,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A.事实说服B.理论说服C.直接说服D.间接说服【答案】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A.中心B.基础C.任务D.途径【答案】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答案】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间接性【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15.ABC理论中B指的是()A.诱发性事件B.个体的情绪C.对事件的看法D.个体的行为反应【答案】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16.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的任务。A.25%B.50%C.75%D.100%【答案】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做()A.分类B.概括C.抽象D.比较【答案】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18.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A.推理式B.算法C.演绎式D.启发式【答案】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19.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A.抽象概念B.关系判断C.归纳推理D.演绎推理【答案】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20.()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A.品德B.意志C.道德D.情绪【答案】A。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4.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三、简答题1.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参考答案】课外活动的意义:(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4)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2.简述认知疗法的过程。【参考答案】认知疗法的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3.简述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参考答案】(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3)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地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4.简述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参考答案】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有:(1)正确认识情绪,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3)锻炼身体;(4)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5)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6)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四、材料分析题1.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宣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参考答案】(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申,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2.李小辉是某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他发现自已越来越讨厌上学了,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数学老师还用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习成绩: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请分析李小辉的学习心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参考答案】(1)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为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2)解决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如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