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不竭的艺术源泉奥运福娃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敦煌壁画——沙漠中的艺术长廊浅说敦煌敦煌古称“沙洲”。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并处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自古就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鹿王本生图)(纵96厘米,横385厘米)敦煌壁画-北凉-第275窟飞天北凉敦煌壁画-北凉-说法图北凉北魏北凉275窟北壁《尸毗王本生》1.内容:主要为佛传、本生故事及说法图等。2.人物造型:头戴花蔓或宝冠,曲发垂肩,面相椭圆直鼻大眼,耳轮长垂,体态粗壮,上身半裸,胸饰琪洛肩披大巾,腰裹长裙。典型的西域特征。3.面部晕染:采用表现明暗的凹凸法(西域式晕法)。4.画面构图:采取散点、平列的装饰性构图形式。一、开创时期(北凉)北魏敦煌壁画-北魏-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伺虎敦煌壁画-北魏-第263窟南壁三佛说法图北魏敦煌壁画-北魏-供养菩萨北魏北魏敦煌壁画-北魏-双飞天二、交融时期(北魏)1.内容:以故事画为主,故事画中除了佛传、本生外,还出现了因缘故事。2.人物造型:造型上人体比例逐渐加长,人物动态也逐渐灵活而有情致,脸型已由椭圆而略显条长。佛教人物造型已与本土传统艺术造型进一步结合。3.面部晕染:逐步改进的西域晕染法。4.画面构图:采取的“异时同图”的结构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情节,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统一的画面上,并在背景上穿插着山林动物,以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西魏敦煌壁画-西魏-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五百强盗作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西魏西魏敦煌壁画-西魏-《伏羲女娲和诸生》画面描绘两名猎者骑马奔驰,前一人拉满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猎三只黄羊。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机敏,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画山峦树木,并画有青龙、白虎,以及神话中的东王公、西王母。线条活泼流畅,动势夸张,画面有强烈的动感。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传统特色。这是一幅古代西北地区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西魏二、交融时期(西魏)1.内容:出现了反映神仙思想的传统神话题材2.人物造型:“秀骨清像”式造型风靡—身材修长,相貌清瘦,眉目疏朗,面带笑容。3.面部晕染:中原晕染法初步运用(在人物面部晕染两团红色来表现两颊红润泽)。隋代敦煌壁画-隋-菩萨与迦叶隋代敦煌壁画-隋-第407窟莲花三兔藻井1.内容:本生故事画让位于经变画;出现了单独成像的观音菩萨;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藻井尤为富丽。2.人物造型:逐渐趋向人间化、世俗化。人物造型多种多样。菩萨的脸型有方形,有条长形,有广额秀颐形。罗汉头形有扁有圆,并有汉像梵像之分。菩萨的姿态亦从呆板的双腿并立逐渐过渡到一腿微曲,把重心放在另一腿上的自然倾斜的姿态,形成隋代菩萨像特有的风格。3.面部晕染:将西域明暗法与中原式染色法熔于一炉,使人物形象的颜面既表现红润的色泽,也有阴阳明暗的立体效果。三、统一时期(隋朝)初唐敦煌壁画-初唐-乘象入胎《因果经》上说:当善慧菩萨从兜率天宫降生母胎之时,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即怀娠。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初唐032-敦煌壁画-初唐-第57窟-侍奉菩萨敦煌壁画-初唐-第71窟思维菩萨1.人物造型:人体比例适度,神情凝练,体格丰满健康。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形。唐代的菩萨大多头束高髻,戴宝冠,“素面如玉”,“长眉入鬓”。佛弟子也由梵僧而为汉僧形象。2.构图:不断创新,打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或散点式的透视,营构了多种多样气势磅礴的巨型经变,开拓了意境创造的新领域。3.色彩:渲染与叠翠相结合。四、鼎盛时期(唐朝前期)盛唐敦煌壁画-盛唐-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敦煌壁画-盛唐-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盛唐敦煌壁画-盛唐-第199窟大势至菩萨盛唐敦煌壁画-盛唐-第103窟维摩诘图(传吴道子作品,95厘米x80厘米)绚丽的色彩语言敦煌壁画的色彩异常丰富、及其浓烈,有很强的视觉张力,这既是宗教艺术感化功能的需要,也迎合了佛教信徒审美心理的需要。敦煌壁画画面着色,往往取决于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金色:象征高贵庄严和富丽堂皇,多用于佛和菩萨的衣饰。深黑、深褐色:悲壮、阴暗的色彩象征,多用于镇妖降魔的题材。每一个洞窟的壁画,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画稿草成之后,按照衡、对称、反复、呼应、多样统一等审美规律分布色彩。经过古代画家的匠心经营,在不同的时代里创造了不同性格的色彩美。绚丽的色彩语言朝代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初西夏元代色彩特点质朴醇厚明快清新爽丽金碧辉煌浓艳华丽热烈鲜艳清冷萧瑟简淡闲雅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敦煌石窟的罪人?1900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盗走了完整的经卷二十四箱近万卷,完好的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近五百卷,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能运走。7年后,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骗走了王道士私藏起来的570卷敦煌文物。这些经卷,斯坦因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而精品则入藏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7月到了莫高窟,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检,选取精华,廉价骗购大量藏经洞中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敦煌浩劫敦煌浩劫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价换取了469卷写本和精美唐代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率团至莫高窟,盗走经卷一批。美国人华尔纳于1923年到达莫高窟,他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剥取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各窟壁画26方,共计3.206万平方公分。这批珍贵的艺术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莫高窟壁画,空白处是被盗走的壁画《金刚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敦煌悲剧谁来负责?王道士?贪图钱财、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太渺小,太愚昧,王道士只是清朝末年亿万国人中普通一员,无权无势,无财无名。我们说他是千古罪人,我们让他承担千载骂名,有些不公。清政府满清官员?放任自流、中饱私囊、腐败无能、渎职国外掠夺者?打着学术幌子的文物大盗。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感到痛惜的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和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旧中国的落后敦煌悲剧谁来负责?四、鼎盛时期(唐朝后期)1.人物造型: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面象多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已屏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2.线形:经变画构图已经定型,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点。3.色彩:色彩不如前期丰富,但有两种不同情趣的色调:一种以白壁为地,青、绿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另一种以土色为地,朱、褚稍重,色调浑厚温润。
本文标题:敦煌壁画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