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德国牧羊犬的进化与人类的选择
德国牧羊犬的进化与人类的选择德国牧羊犬自从19世纪90年代末由德国人施特凡尼茨确定了独立种性并加以人工繁育以来,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化,特别是1899年德国牧羊犬协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来,德国牧羊犬作为一个深受爱犬者欢迎的犬种其进化过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其进化或说演化过程中,这个物种的发展是一个人类选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这种人为的选择使德国牧羊犬的整体形状、毛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逐步达到了爱犬者对这一犬种的审美要求。德国牧羊犬的演化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物种的改造或改变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们几乎充当了“上帝”的角色。现在,我们几乎不能想见如果德国牧羊犬没有经过人类的这种选择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也许很多人对此观点会持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但是当你真正走进德国牧羊犬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人类的这种选择是多么的苛刻,人类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这一物种的。我们从1899年德国犬协第一届德国牧羊犬大赛的获胜者到1999年评选的德国牧羊犬成年组冠军(VA1)来分析,就会明显看出这一特征。1899年也就是德国犬协成立的当年,协会评选出了德国牧羊犬的全国冠军,这时仅是施特凡尼茨正式确定这一物种的第二年,施氏最初选择的公犬名叫(HorandvonGrafrath)“霍兰德”,他的样子可以说只能称得上有现代德国牧羊犬的基本轮廓,确切地讲他更像是一只狼。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头部、吻部、眼部、耳部、颈部、前肢、胸腹部、臀部、尾部、后肢、足部、毛发,与现代德国牧羊犬差异很大。比如:他的头部相对较小;前额过于平展;嘴部太尖,上颌过窄,狼的特征明显;双耳的间距过大,耳内侧向两侧斜上方分开;面部(包括:吻部和眼部)的色素沉着太浅等等。特别是他的后肢曲度和背臀部的坡度几乎没有,仍然保存着狼和一般犬的后肢特性——长长的后肢,高高的臀部。在毛色方面,黑色的背部特征一点也没有。而1899年的优胜犬——(Jorgvonderkrone)几乎与他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十年之后,1911/1912年一只名叫(NobertvonKohlwald)的犬连续两年获得冠军。此前罗兰德(Roland)家族的两只犬曾经获得了1903年、1906/07年的三年冠军。从我们现在的分析来看,这一选择基本确定了德国牧羊犬的基本颜色是以黑色为主。到了1920年,人们开始注意并改造德国牧羊犬的后肢,特别是后肢大腿的曲度开始加大,但是臀部的高度并没有显著的改善。1922/23年名叫(Citobergerslust)连续两年获得冠军,他强化了后肢曲度和背部坡度的特征。人们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这样的结构更符合物理学的规则,更加适合犬的奔跑和跳跃,同时也更加美观。而最早出现典型黑色背部的获奖德国牧羊犬是在1929年,这一年一只叫做(UtsvonHausschutting)(如图所示)获得了冠军,他明显黑色的背部赢得了德国牧羊犬专家和爱好者的广泛认可,并且在以后得到了全面的继承。而繁育这只犬的(Uts)家族在以后的岁月里也为德国牧羊犬的“繁育”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家族繁育很多犬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里需要提到的另一个家族就是(Odin)家族,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有两只犬两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从目前的对比分析看,(Odinvonstolzenfels,1933)和(Odinvonbuseckerschloss,1937)已经基本符合现代德国牧羊犬的基本标准。特别是后者,其“进化”相当明显,尤其是背部和臀部的曲线,后腿的弯曲度已经相当具有典型意义。以至于1938年以后和整个40年代的优胜者,都没有达到(Schlooss)的“完美”境地。笔者认为这直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二战无疑给德国牧羊犬带来了灾难,德国牧羊犬的直接参战,几乎使这一物种在战争中遭到灭绝。进入50年代,似乎德国牧羊犬的繁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1950/51年,(Rolfvonosnabruckerland)脱颖而出,两夺冠军。此时,德国牧羊犬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人工繁育和选择,人们对他的要求变得更加清晰,也正是在此前后,德国牧羊犬协会修改了繁育规则,使德国牧羊犬的生理指标更加符合人类的标准。从现在的标准来看,(Rolf)的前半身形状、和全身毛色,几乎达到完美,只是脖子的仰角略现不足,似乎没有达到45度的标准,这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照相的原因。但是,他的后身具有明显的不足,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后臀部太高,后腿的弯度明显不够。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个有趣儿的事情,就是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了德国的分裂,东、西德国在两种制度下各自进行着德国牧羊犬的繁育工作,但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以至于50年代双方繁育的德国牧羊犬存在明显的不同。东德繁育的犬脖子近乎直立,胸部与臀部在同一水平面上,背线呈水平状,后腿上臂与水平线夹角小于90度。与现代德国牧羊犬的标准相差甚远,近乎失去了德国牧羊犬的原有的味道。再看看西德人培养的犬,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从这个历史的小插曲中更能证实,人类对德国牧羊犬的演化影响是如此之大,他们的演化是多么“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德国牧羊犬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对他后半部分的改造上,主要集中在背线的坡度和后肢的弯度,同时对他的身高和体重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各个部分解剖结构的比例关系更加明确。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德国牧羊犬毛色的要求人们更加倾向于黑、黄、浅黄的搭配,而不喜欢纯黑,只是强调德国牧羊犬的背部和头部的黑度。这与40年代或更早的时期明显有所变化,在1946/47/48/49年一只名叫(Cralovonhaunstetten)的全黑德国牧羊犬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冠军,这在德国牧羊犬发展的100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尽管现在看来他的体态并不十分优美,但在当时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百年的奇迹,今后也很难再有犬能打破这个纪录了。70年代以后,德国牧羊犬的繁育更加迅速,新技术的采用使得品种的改造进度加快,到70年代的中期,一只叫做(Gundovonklosterbogen)(如图所示)在1973/74/75年获得三连冠,他基本实现了现代德国牧羊犬的人为标准。此后的30年间,德国牧羊犬的生理结构几乎再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化,但是这种趋同性是以近亲繁殖为代价的,而近亲繁殖对物种进化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犬种的变异(长毛犬、白毛犬的出现),犬对疾病抵抗力降低,寿命的缩短,神经类型改变,生育能力降低等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状况到80、90年代演化的更加明显,出现了全国冠军的血缘关系十分相近的情况,甚至由几大家族包揽冠军的情况。当然,上述情况主要限于欧洲,特别是德国本土,进入80年代随着绿色和平主义、环保主义、自然主义的发展,很多人对物种的演化提出了质疑,仅对德国牧羊犬而言,在北美地区就开始更加平和地对待德国牧羊犬的繁育标准,使他更趋自然地进化。在那里有人专门饲养和繁殖长毛犬和白毛犬作为宠物。而在德国,这种犬是不能进行德国牧羊犬专业注册、繁育和比赛的。可见,一方面人们对德国牧羊犬的选择更加苛刻,另一方面人们又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处理人与动物物种的关系。80~90年代,德国牧羊犬的繁育与人工选择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规范的阶段。从资料的分析来看,1980年至2000年的二十年间,获得全国冠军的德国牧羊犬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似乎是如出一辙,当然这里存在着两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一个就是近亲繁殖,另一个就是标准统一。甚至在90年代,成年组(公犬)的获胜犬中大部分集中在(Uran、Odin、Feder)三个家族之中,这样就更造成了最优秀种公犬的同一性,近乎没有任何的差异,或者说差异极小,这种极小的差异只表现在后肢的曲度不十分理想。到了1998年、1999年随着(RikkorvonBadBoll)(如图所示)连续两年获得成年公犬的全国冠军,德国牧羊犬的品质达到了人们理想的极限。可以说这只犬达到了德国牧羊犬爱好者的理想标准,他的外形近乎完美无暇。尤其是他后半部的曲线和比例彻底达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状态,而正是这后半部分的选择与追求,整整耗费了繁育者100年的时光。据说如果(RikkorvonBadBoll)在2000年参赛仍有望获得冠军,因为他毕竟是狂热的德国牧羊犬爱好者在现实中看到的一个“梦”。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RikkorvonBadBoll)的诞生,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旧时代是人们选择和追求的时代,新时代将是人们维持或保护的时代。在新世纪,德国牧羊犬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将如何发展,如何适应人类的这种改造和选择,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人类是继续扮演“上帝”的角色,还是真正与德国牧羊犬成为平等的伙伴,这也许才是每个德国牧羊犬爱好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别忘了!他对你的忠诚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但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以至于50年代双方繁育的德国牧羊犬存在明显的不同。东德繁育的犬脖子近乎直立,胸部与臀部在同一水平面上,背线呈水平状,后腿上臂与水平线夹角小于90度。与现代德国牧羊犬的标准相差甚远,近乎失去了德国牧羊犬的原有的味道。再看看西德人培养的犬,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从这个历史的小插曲中更能证实,人类对德国牧羊犬的演化影响是如此之大,他们的演化是多么“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文标题:德国牧羊犬的进化与人类的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