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八小学区级立项课题《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编号:BIQ2013KT64课题名称:《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杨丽蓉2014年12月1《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撰写人:滕敏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课题提出的背景1.1.1社会背景从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来看: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重要位置。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书•贾谊传》)。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教育家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大事。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必将受益终生。目前虽然教师、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了认识,但对于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方法欠缺,更没有形成系统。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来看。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课程标准认知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1.1.2学校背景2从我校实际研究环境来看。首先,本课题的研究是我校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小学,位于城郊,学生大都来源于附近的村寨以及农村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就读。外来务工子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能被遗忘,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需要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待遇,全社会都应来关心他们。所以他们的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正是公平教育、平民教育的体现,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家长每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绝大多数家长的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期望值太低,对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继而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确定的学习目标。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的学习习惯;2.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学习懒散,依赖性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的甚至经常拖拉作业;4.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5.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6.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复习的习惯;7.观察事物缺乏顺序性、条理性和全面性8.缺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进行研究,力求通过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相关的成果。1.2课题研究的意义1.2.1实际意义: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3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我校是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学校,90%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者家庭,这些学生与单纯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又有其不同之处,他们的父母多数学历低、工作忙、他们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忙于生计,精力主要花费在赚钱养家上,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少,较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他们在家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相比较家庭教育而言,学校中多数学生更喜欢接受学校教育。而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的正常的课堂教学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这也导致他们课外的学习习惯问题非常严峻。进城务工子女的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有孩子这学期来,下学期走。和城市学生相比,进城务工子女要面临更多适应性问题,他们要消除对城市新环境的陌生感,要调整已形成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方面有其特殊性,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异于城市儿童,他们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缺陷,急需改进。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学水平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这些都使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断层,使他们在学习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了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降低了对学习的关注。1.2.2理论意义: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进城务工子女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同时探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模式。从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解决进城务工者子女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问题,探究外来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是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影响。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及综述从相关资料看,国内外有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学习过程是由内驱力和习惯或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用公式表示为:反应势能=内驱力×习惯强度。该公式指学习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4的乘积所决定的,尽管赫尔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他重视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2002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申报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即教育部规划课题。2003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出版了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孙云晓张梅玲主编),报告反映通过课题研究对习惯培养的内容,与健全人格的关系,习惯培养的途径,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总结了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十二种方法,给家长的十七条建议,给老师的十一条建议,四大原则即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一致性、整体性、差异性原则等等。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这些理论与经验如果不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而这些理论与经验并不是用之四海皆准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应用教育理论与经验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与创新。我们的研究旨在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规律与方式方法,使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而规范。本课题将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一点一滴的“慢学”起步,既侧重儿童群体对个体学习习惯的影响,又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之培养。不仅规范学生,还要加强对家长的感染和教育,从小处着手,做好细节文化,使这些进城务工子女和他们的家长从心理上接受、认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掌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而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3.课题名称的解读3.1进城务工子女:随着规模化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山区人员带着孩子走进城市,形成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外来的人员,社会称其为新市民,跟随他们在就业地读书的子女被称为“新市民子弟”。3.2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它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行为。它可以使行为经常化、巩固化。3.3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5上的自动倾向性。这种行为方式是在学习的范畴里予以讨论,并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习惯。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在我们的课题研究里它具体包括:预习、听讲、书写、作业、探究、复习、反思、交流、归纳等方面的习惯。3.4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即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4.研究依据与原则4.1理论依据4.1.1叶圣陶的“习惯说”1、叶圣陶的“习惯说”。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叶圣陶先生教育论著中关于习惯养成地位和作用论述,是实验坚实的理论基础。4.1.2心理学的模仿原理心理学模仿学习原理。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方式而形成的。4.1.3第斯多惠教育激发原理4.1.3教育学行为习惯形成与改变原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改变有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而形成与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倾向和行为的方式。良好的习惯可以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6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而不良习惯则阻碍、危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内因(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外因(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引导和严格要求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不良习惯的克服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学行为习惯形成与改变原理对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4.1.4《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十一条中规定:“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第十二条中规定:“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是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规范,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所必须要做的。4.1.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注意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一切教育要因材施教,习惯养成更是如此。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要在具体情况中,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4.2研究原则4.2.1综合性原则我们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利用多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我们不仅对各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还包括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4.2.2发展性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7生的现实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在使学生“增值”。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评价应该立足学生现在的发展,为了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4.2.3过程性原则我们将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课堂教学的改进,既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功的信心,又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4.2.4多元性原则我们的学习习惯养成研究有书写习惯、阅读理解、自学等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们应该多元的去挖掘和促进学生养成。5.研究目标5.1总体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进城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分析进城务工子学习习惯的状况及成因,帮助他们对自身行为习惯的纠正、改善和培养,为这些流动花
本文标题: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