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余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考试卷(附答案)
24.战国齐鲁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随葬陶俑。以陶俑葬代替人殉制度,体现了()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理学思想2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A.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B.汉家制度用儒学包装法家思想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26.“一般地说,在农业社会,妇女的状况日趋恶化,繁荣使很多上层家庭把妻子当作装饰品;国家强盛则促使对妇女的非正规政治权力加以限制。罗马虽然实行了严格的家长制,但它却是这一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促成这一状况的可能因素是()A.罗马法制约身体暴力和家族内惩罚B.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C.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D.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27.英语共同语的基础形成于14、15世纪。1382年,《圣经》首次译成英文;1611年,重译为英王钦定本。17世纪,英语出现在北美洲;18世纪末,出现在澳大利亚;19世纪,出现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不能够说明上述现象的是()A.14-17世纪,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B.17-19世纪,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C.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D.英国的雄厚国力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28.“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闽浙粤地区受到骚扰,应当是日本倭寇引起的纠纷B.海禁政策是禁止中国人出海,与清初三藩之乱有关C.外国船只不得入,应是针对来自欧洲各国的贸易商D.当时郑成功攻打各省沿海,这个政策应该针对台湾29.《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30.马克思曾论述:“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两次工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C.君主专制形成D.民族国家产生31.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32.钱穆曾说:“……几千年来之书籍为民族文化精神所寄存着,皆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其说明()A.反对随意曲解书籍B.强调焚书的危害C.重视保存文化典籍D.反对提倡白话文33.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和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深入思考可以得出:()国家1871年1900年煤炭钢铁煤炭钢铁英国117.06.7225.013.9德国37.91.75149.815.1美国41.91.77240.824.0A.三国煤钢产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B.英国比美德更重视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C.19世纪末美德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完成了统一D.三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为20世纪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34.有学者指出:1929年美国失业率是16%,1938年失业率为17%,1929年之前失业率是3%。1930年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是16%,至二战前为14%。1938年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恐慌,史称“罗斯福萧条”,直到1939年才走出危机。该学者最想表达的观点是()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充满复杂性B.政府干预过多,经济反而遭重创C.二战的爆发挽救了危机D.质疑罗斯福新政的有效性35.“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不能说明全球化()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40.(25分)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骧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近代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的实行是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性大大减弱。1958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1984年11月,国家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析不同历史时期宗族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17分)41.追求法治的历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近代以来,法律不仅有效地把革命斗争的成果巩固下来,同时法律的制订与完善也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调节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请以近代开始至二战前的英美历史为例,叙述西方世界追求以法治国的历程。(12分)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9分)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妥协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材料一政治妥协这种规避暴力、超越合作、孕育民主的政治智慧在东西方政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有效的妥协机制。美国《联邦宪法》的形成与通过较充分地折射出制宪会议中存在的政治妥协。从某种程度上看,《联邦宪法》的形成与通过也是政治妥协的产物。——摘编自《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妥协机制研究》材料二法国不断地重新制定宪法,而不是在原有的宪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正,这是法国方式的一大特征。这同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社会力量之间缺乏和解,在法国,革命与民主及其反对者的理论高度意识形态化了。这种不妥协、不断的较量和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19世纪以后在法国国内开始淡化,在世界其他地方却熊熊大火般地燃烧起来,并在几乎整个20世纪的民主与世界政治史上抹上浓浓的一笔。请回答:(1)结合史实说明美国《联邦宪法》的形成与通过是政治妥协的产物。(9分)(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美国、法国在制定宪法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美国对德国的统一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支持德国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英国对德国的统一开始持消极的态度……法国对德国统一的心情是矛盾和疑虑的,在开始时也是持不积极支持的态度。材料二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吴友法、邢来顺《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法对德国统一问题持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9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一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7分)此资料来答案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ABADDABADDDC40.(25分)(1)特征:东汉河南郑兴家族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经学传家,通晓儒学。(4分)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2分)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或“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2分)(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士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6分)近代侵略战争打开国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一步传入;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民主运动的推动,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4分)建国后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农民生活困难,宗族作用增强。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宗族作用再度
本文标题:新余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考试卷(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9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