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3第二章第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第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2)范围:①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②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2)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广州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经历的阶段阶段具体表现夯实基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轻型工业体系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乡村工业化2.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推动作用(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2分类问题解决对策工业化问题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③环境污染严重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②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③珠江水质恶化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特别提醒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考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与进程1.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3(2)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答案(1)D(2)D解析(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各项经济活动及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工业化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考向立意】该题组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思维过程】①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一直在下降,第三产业一直在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而这正好是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误区警示】一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熟悉;二是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理解不到位。【预测展望】1.利用区域图考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2.考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条件优势地理位置纬度位置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海陆位置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南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自然条件地形平原广阔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交通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4条件技术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经济腹地覆盖珠江流域,可以延伸到西南地区著名侨乡利于招商引资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好,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易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管理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问题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拓展深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51.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根据材料,描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2)结合所学知识,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模式。答案(1)该区域工业化的推进经历了两个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慢;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2)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考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2012·上海地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6少了约25%。材料二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业看: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与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可判断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产业结构变化图如下:第(2)题,根据上面产业结构变化图可以得出,乐清市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由材料二可以分析,“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集中处理”体现了环境建设加强,“健身苑”、“篮球场”、“免费义务教育和基础养老金”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第(3)题,就地式城市化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其意义可以从对农村的影响和对城市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考向立意】该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了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意义以及城市化的应对措施。【思维过程】7①由材料一(人口从业情况变化)→劳动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由产业结构变化图→产业结构的变化。②由材料二和产业结构变化图→为实现就地式城市化应采取的措施。③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两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城市化问题的解决。【误区警示】一是对问题分析不全面(不能充分利用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二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中忽略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预测展望】1.利用一些图文材料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2.利用某地城市化的有益经验,探索新的城市化措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珠江水质恶化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酸雨现象严重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2.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1)~(2)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8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2)“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A.工商业B.农牧业C.第一产业D.旅游业答案(1)D(2)A解析(1)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B、C选项均是。(2)“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9(1)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2)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3)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技术也随之流入,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同区域城市化模式的比较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如图)。一、选择题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读图完成1~2题。1.1978~2007年,该省()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10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2.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答案1.B2.D解析第1题,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产值也呈上升趋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1990年前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1990年后第二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
本文标题:必修3第二章第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1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