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课后达标检测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能动性D.自觉选择性解析:选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思想是纯主观的活动,“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因此,“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故答案选A。2.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国务院这样做,是因为()①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等,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的活动,②符合题意。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是为了发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即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④应入选。①③干肢不符。3.2014年9月16日《科技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英格兰北部地区的高碱性土壤样本中发现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其不仅能够很好地适应高碱环境,还具有降解异糖酸(ISA)的能力。这一发现或有助于找到安全处置核废料的办法。材料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研究人员在高碱性土壤样本中发现一些单细胞微生物,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符合题意。“这一发现或有助于找到安全处置核废料的办法”,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不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观点错误。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该观点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C.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D.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解析:选A。科学属认识范畴,“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故答案选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项错误。C项干肢不符。真理和谬误根本不同,D项错误。5.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宣布,经过反复试验,该所已成功研发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2014年9月16日,我国赴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队携带该检测试剂,开展病毒检测任务。这说明()①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②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具有替代性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选C。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这意味着人们在认识和检测埃博拉病毒方面又前进了一步,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①符合题意。“检测队携带该检测试剂,开展病毒检测任务”,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符合题意。②夸大了实践手段的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观点错误。6.漫画《安全第一》中女孩的错误在于她没有()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看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看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注重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C。女孩的观点显然是没有看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看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干肢不符。7.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当时散布虚妄迷信谶纬之学、虚论惑众的经学之风,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提出“疾虚妄”“重效验”,主张认识必须以事实为对象,同时以效验来证明,做到“订其真伪,辩其虚实”。王充的观点蕴含的哲理有()①主观体验需符合客观事实②事实虚实由经验来判断③认识起点基于经学事理④检验真伪需要实践做标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以事实为对象,同时以效验来证明”,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①④正确。②③观点错误且与题意不符。8.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解析:选B。毛泽东这句话说明真理只有一个,谁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谁就发现了真理,可见,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答案选B。A、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9.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D.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解析:选A。“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说明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A项符合题意。10.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D.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解析:选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使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不断地发展真理、掌握真理,故答案选B。A项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1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解析:选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做学问要不知足,才能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故答案选D。A、B、C三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应舍去。12.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展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①否定了物质的可知性,③否定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均应舍去。二、非选择题13.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就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珠算的推广使用,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认真分析材料中关于我国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的描述,以从中找出答题的突破点。题中材料“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既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就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珠算的推广使用,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珠算的出现是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珠算的产生和推广适应了古代经济发展的需要。(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时,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证明筹算已经不能适应商贸需要,筹算水到渠成地演变为珠算。(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珠算的推广使用,促进了我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4.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材料,请从认识发展角度说明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深化过程。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知识限定,据此审读材料可知,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两层有效信息,一是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二是说明认识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据此回顾教材,不难对接相关原理。答案:(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2)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变化,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的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和深化。
本文标题: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课后达标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1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