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一、农业1、耕作方式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②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阶段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①原始农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a土地公社所有b集体耕种C产品平均分配②奴隶社会:奴隶制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特点: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受田者拥有使用权,非所有权c奴隶庶民集体耕种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战争频繁,井田上劳动力减少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推行变法,废井田③铁犁牛耕的推行,开辟大量私田3、成就①战国李冰修都江堰,修的郑国渠。②西汉:耧犁③曹魏、翻车④唐朝:筒车、曲辕犁二、手工业1、三种形态形态管理用途流通地位官营官府皇室贵族消费不长期主导民营私人民间消费是春秋战国产生,明中居主导家庭家庭缴税、个人消费,剩余卖部分家庭副业2、冶炼业商周:冶铜→战国:装饰工艺→西周:人工冶铁→春秋:生铁→东汉:杜诗水排→南北朝:灌钢法3、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唐三彩→元: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三、商业1、商:工商食官2、秦:统一度量衡、货币,修驰道3、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市坊制度4、隋唐草市、夜市、邸店、柜坊、飞钱5、宋:市坊界限被打破,交子6、明清商帮:(地域性、重商业道德)徽商:长途贩运。晋商:票号7、资本主义萌芽:明,丝织业,苏杭特点:雇佣与被雇佣四、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2海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全,但是“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原因(1)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和其他商品(2)外国的商品成本低且质量好。冲击了中国农村的家庭手工业(3)西方国家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产品,一些农民纷纷扩大茶、桑的种植2、表现:“耕”与“织”的分离3、地点:东南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二、洋务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1、背景:内忧外患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巩固统治4、内容:(1)前期——“自强”——军事工业——官办性质——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的湖北枪炮厂(2)后期——“求富”——民用企业——官督商办——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财力、物力的不足)(经济的近代化)(3)海军: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海军的近代化)(4)教育:设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教育的近代化)5、失败的原因:(1)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2)列强的刁难、限制(3)洋务官员本身也是封建官僚,各自为政、分散进行(4)根本原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6、评价:积极:(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入侵(3)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4)特点:a.分布的行业,多为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b.分布的地区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c.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2、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1)原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c.“实业救国”的推动。(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短暂春天——“黄金时代”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原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b.“实业救国”的影响。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e.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颁布振兴实业的政令4、曲折发展(1)较快发展——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2)日益萎缩:抗日时期(1937-1945)原因:a.国民政府巧取豪夺,官僚资本恶性膨胀b.日本的摧残(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原因: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的排挤。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5、认识:(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49—年)一、过渡时期(1949-1956)二、十年探索(1956-1966)三、十年文革(1966-1976)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过渡时期(1949-1956)1、恢复经济(1949-1952)和土地改革意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6)(1)一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义: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二、十年探索(1956-1966)1、1956年八大(1)内容:a.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b.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2、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1)内容: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却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国情。(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4)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5)1959-1961年经济困难。3、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三、十年文革(1966-1976)“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1、1971周恩来主持工作,调整经济2、1975邓小平持工作,调整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76-7978徘徊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基本内容:a.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b.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重要决定:改革开放。(2)历史意义:是党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新起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经济体制改革(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a、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b、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2)城市企业改革:(重点是国企的改革)a、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b、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4、对外开放(1)过程:a、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b、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c、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d、1990上海浦东高新技术开发区e、1992沿江开放城市和内陆、边境开放城市(2)对外开放的格局:构建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赴欧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5、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中共十四大:1992年。内容: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第五单元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初具雏形—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殖民扩张和掠夺二、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17、18世纪—征服与掠夺三、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炮舰开路、不平等贸易四、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瓜分世界一、新航路的开辟——初具雏形(16世纪)1、原因:(1)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在地中海的出现。(2)直接:奥斯曼土耳其扩张阻隔
本文标题:必修二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