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总结-地球演化论相关知识
自生论古代的人们看到腐尸上、粪便里长出了蛆虫或是粮食放久了生出蛀虫,便以为生物是直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中国着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味着万物顺应天理,在协调的发展下,便能促使生命诞生。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认为:「鱼由淤泥及沙砾发育而成」;另一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在虚空中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结合,产生各种物体」。后来他们的学说被归结为「非生源说」或「自然发生说」,简称「自生论」。生源论1668年,义大利一位医生雷迪对「自生论」产生怀疑,决心亲自做一个实验,看看腐肉到底是怎样生出蛀虫的。他把肉分为两份,分别放进两组容器中,其中一组容器是敞开的,另一组容器则盖上了纱布。实验结果,盖了纱布容器内的肉,没有一块是长蛆虫的;而不盖纱布、有苍蝇叮过的肉,则长出蛆虫。因此雷迪用实验证明了:腐肉不可能自然地长出蛆虫来,蛆虫是由于苍蝇在腐肉上产卵后孵化而生的。1860年,法国为生物学家巴斯德,决定再做次实验,以判定微生物的来源。他发现酒和醋的酿造是因为微生物产生的发酵作用而完成,一些物质的腐败也是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了微生物,于是巴斯德创立了发酵原理,指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呼吸作用。并证明:无论结构简单或复杂的生物都不可能由非生物物质自然地直接生成。接着,巴斯德提出生物只能由其亲代或孢子产生,以及「一切生物来自生物」的结论,这理论被称为「生源论」。从此在学术界,自然发生说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源论占据领导地位。然而,生源论并没有解答出最早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问题。地球生命论「地球生命论」认为生命是在地球上自然形成的。1953年美国大学生米勒的实验证明,生命的单位-胺基酸能从几种简单的无机物化合物中得到。之后「地球生命论」又分裂成「泥土说」和「去氧核糖核酸说」两派。「泥土说」是指原始的泥土矿物能自发地进行化学反应产生胺基酸,而胺基酸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因此在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才第一次出现生命。从70年代起,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为了证实这个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他们发现普通黏土确实有储存和传递能量的功能,而这两种功能对形成生命是不可或缺的。「去氧核糖核酸说」是美国史丹福大学的斯坦利科林博士与哈佛大学的沃尔塔吉伯特博士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所发表的新见解。根据这种假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遗传因子以去氧核糖核酸形式出现,使下一代能够从上一代那里继承这种遗传物质,进而形成生命。两种说法不同但也一致性的看法是:无论第一批生命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必须具有自我复制和携带遗传讯息的能力。宇宙胚胎种源论「宇宙胚种源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天而降的,藉着陨石、彗星等载体而降落到地球上,并认为宇宙空间普遍存在着生命物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可能来自宇宙间的「胚种」,生命的「胚种」可以从一个天体迁移到另一个天体;只要到达适合于生命「胚种」生长发育的天体,「胚种」就能继续生长,并成为该天体所有生物的祖先。美国太空总署的空间物理学家穆马及德国来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格林伯格便主张,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认为,星际空间中含有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经过恒星等发出的紫外光照射后可以转变为有机物质,其中包括生物不可缺少的胺基酸等。化学进化论科学家恩格斯主张:生命是地球上的自然物质经运动变化,由简单的无机物,逐步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再从复杂的有机物中,逐渐形成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活」的物质,这就是最初的生命。科学家们推断,地球诞生之初是一颗炽热的火球。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现气体状态,那时候地球上绝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而随着地球温度慢慢降低,在地球中心逐渐形成固体的行星胚胎,外层则是地球的第一代大气。对于第一代大气,人们所知不多,但科学界公认它的主要成份是氢和氧。不过第一代大气寿命不长,只存在了几千万年,就在太阳风威力巨大的扫荡下,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遨游太空而去。由于地球形成过程中内部剧烈的变化,火山活动频繁。地球内部物质分解产生的大量气体,随火山喷发而冲破地壳,逐渐形成第二代大气,也就是原始大气。原始大气的成份众说纷纭,但较多的人认为其主要成份为甲烷(CH4)、氨(NH3)、水蒸气(H2O)、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等。它和现在大气成份完全不同,不是以游离氧、氮的分子状态出现,而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会使生命窒息或中毒,但却是地球上产生生命物质最原始的材料。
本文标题:总结-地球演化论相关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