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人教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期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全卷150分,时间150分钟)A卷(100分)题号一二三四得分一、积累运用(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汲取(jí)憎恶(è)慰藉(jì)媲(pì)美B.污秽(huì)戍守(shù)祈祷(dǎo)窥(kuī)伺C.提(dī)防瞥(biē)见棱(léng)角瞰(kàn)望D.大厦(xià)肋(lèi)骨别墅(shù)忏(qiān)悔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A.周道如砥星临万户一鼓做气万簌俱寂B.义愤填膺张皇失措门廷若市轰堂大笑C.刻骨铭心斩钉截铁断章取义鳞次栉比D.无精打采折中是非名副其实如法泡制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B、赵亮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彩。C、一谈起学习经验,班长就夸夸其谈....,真让同学们钦佩不已。D、领奖台上,奥运冠军刘翔挥动双臂,神采飞扬....,充满着民族自豪感。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全_________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⑵经过调查取证,她_________的情况属实。⑶这次竞赛题涉及面广,题型灵活,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综合__________。A.符合反应考察B.迎合反应考察C.保障反应检验D.符合反映考查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②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③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④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⑤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A.③⑤②④①B.①②④③⑤C.③②⑤①④D.①③⑤②④7.古诗文默写(12分)⑴《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凭借,,。和敌国作战。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句是:,。⑶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⑸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6)云横秦岭家何在?⑹“春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春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名著阅读。(3分)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例如“《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其中一部,也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其内容或特色,字数20以内。名著:《》(1分)点评:二、综合性学习(6分)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6分)(一)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2分)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________________,化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某学校医务室于1985年、1995年2005年,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俗称70后、80后、90后)出生的学生开展了“初中学生体制与健康”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绘制了下表。类别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身体机能综合素质(指标基数为100)70后155.3厘米40.5公斤98.4480后158.2厘米41.1公斤96.5790后159.6厘米44.5公斤91.96A.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B、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样结论的原因:(2分)三、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3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臣之妻私.臣私:(2)王之蔽.甚矣蔽:(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4)皆朝.于齐朝:11.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渔人甚异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12.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13.翻译下列句子。(2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14.文章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喜欢谁?请简述理由。(3分)答:。(二)现代文阅读(12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孙广勇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人民日报》2008-02-01)15.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2分)16.请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作用。(4分)(1)……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17.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3分)18.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三)一棵树(12分)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绿化树中的某一棵树,而是指旷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它离群索居,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不知什么原因,是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顶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模糊,惟这棵树镌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这是与遍布华山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一棵华山松。以华山命名的这种松树,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它挺拔伟岸的躯干。沟涧里,山坡上,满是棵棵端正溜直的树身,支撑着葱笼苍郁的树冠,竭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充满了一种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才有的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的,在密密匝匝的林木中,谁想得到多一点的阳光雨露,谁就得这么端直地向上生长,再向上长,一点不敢歪斜了身躯。所以,满沟满坡的华山松,都让自己立得端正,占得挺直,最后都长成了栋梁之材。东峰顶上的那科却截然不同。显而易见,它是从石缝中硬挣出来的。一出世,便挣脱了压力,获得一个广阔的天地,无拘无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躯就失去了华山松特有的端庄挺拔,从最底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弯弯。偌大的峰顶上,只它一棵树木,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也无须与同类竞相争高。似乎是上天过于对它宠爱,太少了约束,太多了放任,其结果造就了这么一棵不端不正的华山松,虽居住优越,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初次见它,不由不拿它与满涧满坡的同类相比,生出一番深远的遗憾。19.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绘一棵树孤独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答:(2分)20.让作者难忘的华山东峰顶上那株华山松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2分)形成这种外形特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1.作者赞美的华山松奋进向上的.精神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2.结合人生,简要谈谈你对“一棵树”的认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30分)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字数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题目或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一)有人说:初三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