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S1-2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第1页共5页总说明书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1项目背景及测设经过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是连接青狮与立石、毗卢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居民出行的唯一通道。本项目原路为土路,路基宽度为3-4米不等,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加,并由于路面年久失修,全线路况极差。全路段路面凹凸不平,全线基本无排水系统,涵洞数量少,且跨径及孔径普遍偏小,汛期不能满足泄洪要求,路面积水严重,行车安全隐患非常大。部分路段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曲线半径较小、纵坡较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本道路目前的情况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出行和安全,严重制约了沿线乡镇的经济发展。为提高该区域的通行能力及该道路的服务水平,以及完善泸县公路路网,对该项目的改造建设已迫在眉睫。受泸县交通运输局的委托,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等相关技术规范规定并参照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对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进行施工图设计。根据泸县交通运输局和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签定的勘察设计合同,国家部委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我公司的技术指导书的要求,项目组于2012年5月下旬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的外业勘测、资料收集、中间检查及重大设计方案的现场会审、工地核对、质量自检等工作。项目组首先对沿线地形测量和实际调查,并完成了相应的路线、路基、地质、桥涵、路线交叉、筑路材料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测量与调查工作。在进行测量的同时,各专业组对本路段进行广泛、全面的基础资料收集、调查和勘测工作,实测了有关控制点坐标,收集了沿线有关城镇、水电、路网规划资料。外业期间,详细收集了有关河流、水渠及其他水利设施资料以及与桥涵水文有关的气象资料,对沿线河流,实测了桥位处跨河段的桥轴断面、形态断面、河床比降及历史洪水位高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桥涵水文计算。设计单位对中桩路线进行了工地放线自检;对资料整理、复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工地核对,补充收集各相关资料。在外业测量过程中,公司总工办加强质量检查和方案审查,外业测量队伍进场前,进行了项目的事前指导及本项目“勘察设计技术指导书”的编制,我公司总工办组织路线、路基、桥涵、地质、交叉、工程经济、环保等各专业骨干到现场对本项目进行了中间检查;项目外业测量完成后,我公司总工办对本项目进行了外业验收,经现场验收后即开放内业设计。在勘察设计过程中,项目组与业主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时向业主进行工作汇报、沟通和协商。1.2任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4)《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交通部公路司(2005年3月);(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6)我公司与泸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7)国家部委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技术标准本项目为改建公路,根据本项目在泸县交通网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本道路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业主意见及相关技术规范,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指标:公路等级:四级公路(并参照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20km/h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15m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30m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150m缓和曲线最短长度:20m路基设计标高位置:行车道中线路面顶标高最大纵坡:10%最短坡长:60m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00m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00m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竖曲线最短长度:20m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S1-2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第2页共5页路基宽度:6.5m、路面结构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拱横坡:1.5%超高方式:绕公路中线旋转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I级桥涵净宽: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中桥1/50,路基、小桥涵及小型排水构造物1/2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三、路线起讫点、主要控制点、路线走向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起点与青狮场口水泥砼公路相接(K0+000),沿原路前行,经天福寺、堰坎上、阴家湾、割草湾、三溪口,止点与立石至毗卢公路相接(K7+792.166),路线全长7.792公里。主要控制点为:天福村、堰坎上、阴家湾、割草湾、三溪口等。四、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及建设条件4.1气象水文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冬暖、夏热、春早及秋雨连绵等气候特点。气温:年平均气温16~16.3℃。极端最低气温-1.8~-1.3℃,极端最高气温38.7~43℃。区内中浅丘一般为17.4~17.8℃,中低山区一般为14.6~17.0℃,总体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分别下降0.3~0.57℃。降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417mm,降雨量集中在七~九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9.6%;多年平均暴雨日6.7天,洪涝频率高达80%,是本区的主要灾害天气之一。风: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为25m/s。根据收集水质分析资料,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PH值为7.4-8.2,矿化度543.5mg/L,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判定,浅层地下水多无色无味,为软沉淀不起泡的非腐蚀水,以弱碱性重碳酸钙型软淡水为主,适宜于生产及生活用水,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4.2沿线地貌特征本区为低山与河谷阶地地貌类型,总体地形起伏。多为靠近山脚的傍山或沿溪公路,线路两侧自然坡度较缓,多为15°~50°的斜坡,部分路段为河滩阶地地貌。由于受地区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及外营力作用的影响,在背斜部分,同轴部的岩溶槽和东西两侧的猪背脊组成“一山一槽二岭”或“一山二槽三岭”的地貌。在向斜部分,依次发育有单面山和丘陵,山脉走向与背斜轴向一致。工区内广布的砂岩、泥岩,经侵蚀下切形成山沟狭窄地形,其间有流水溶蚀而形成的内槽槽谷,现分别叙述如下:山间凹地(农田区):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通常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凹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洼地。表层淤泥质土或软土层厚0.5-1.0m,下伏可塑状粉质粘土层,普遍承载力不高。丘陵地貌: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现象严重,有时表层为残坡积覆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质土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陵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孔隙水。4.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工程区地处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四川沉降褶带西南部,由于东西挤压导致华莹山大断裂、龙泉山断裂顺扭,岷江大断裂反扭,江安一合江大断裂横移,驱使“川中地块”顺时针旋扭,成生各种旋卷构造。总之,测区的主应力场是南北和东西的挤压,新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及旋扭构造乃是它们导生应力场作用的产物。坛子坝背斜(66):位于云锦以东。南起万定,北至大磨以北,长21公里。轴向由北向南从北20°—40°东变化,轴线微向南东弯突。核部平缓,由自流井组构成,高点在大磨以南。两翼由新田沟组至上沙溪庙组组成,东翼倾角10°,西翼倾角5°—37°,呈单箱状,局部为陡立带。南端与中兴场背斜成正鞍相接。云锦场向斜(67):云锦—五通间;轴向:N20°E;轴部地层:J3S;两翼倾向:5°—17°;长31公里;形态特征:两翼对称,呈S状。龙洞坪背斜(68):位于云锦以西。北起泸县仙佛,中经青狮,南至斑竹林,长26公里。轴向北30°东。核部平缓,由珍珠组构成,两翼地层为自流井组至上沙溪庙组,东翼倾角6°—45°,西翼倾角7°—38°,呈箱状。杨九场向斜(69):杨九—永寿一带;轴向:N25°E;轴部地层:J2S;两翼地层:J2xs,J2s;两翼倾向:西0°—25°、东3°—8°;长22公里;形态特征:两翼不对称。九奎山背斜(70):位于泸州以北玉坪、云龙一带。北起天堂,中经清凉寺,南至毛坝,长13公里,轴向北30°东。核部地层为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构成两翼,东翼倾角5°—40°,泸县2012年重点乡镇联网路建设工程—宝藏至三溪口(天福村出口至立石镇段)S1-2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第3页共5页西翼倾角80°—18°呈单箱状。香炉山向斜(71):平安场—万寿场间;轴向:N40°E;两翼倾向:6°—8°;长22公里;形态特征:两翼对称,呈S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版,建议工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其对应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4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参数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地层的杂填土、软土、粉质粘土、侏罗系遂宁组地层的泥岩、砂岩,现从新至老分述如下:填筑土:沿公路路面范围内分布,由砼及碎石土组成,厚度0.2-0.4m左右,沿线老路均有分布,均匀性差,承载力差。粉质粘土(软塑):主要分布在山间凹地农田范围、坡地的表层,由粘性土组成,呈软塑状。含水量大于35%、孔隙比大于1.0,承载力较差,分布厚度0.5-1.0m。粉质粘土(可塑):褐黄、黄褐色,可塑状。土质较均一,摇振反应一般,韧性中等,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层中呈斑点状分布有暗色铁锰氧化物。粉质粘土(硬塑-坚硬):褐黄、黄褐色,硬塑-坚硬状。土质较均一,摇振反应一般,韧性中等,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高,层中呈斑点状分布有暗色铁锰氧化物。岩石地层以泥岩或砂岩及砂泥岩互层出现,在线路内岩层出露顺序均以较为稳定,各岩性分述于后:泥岩:呈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层理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由低液限粘质土矿物组成,少量粉砂质及钙质和云母组成,质地软弱,属软质岩类,抗风化能力弱,岩性不均,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4.0-6.0m,力学性质很差。局部地段其间夹泥质砂岩薄层,呈浅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砂岩:根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情况,浅灰色,砂泥质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矿物为主,岩性软好且较均匀,为硬质岩,局部段与泥岩呈互层状出现。砂泥岩互层:沿线均有分布,在岩石边坡有明显的界限,其特征及承载力强度均可参考前面泥岩、砂岩所叙述的,在此不在详细描述。4.5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路线范围内目前尚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潜在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体现于软土、软质岩石的风化等。软土:主要分布在沿线农田区内,路基长期受表层水的浸泡,水下沉积的饱水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质土为主有时也夹有少量的腐泥或泥炭层。埋藏浅,软土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0.5-1.0m,多为灰色、灰黑色,含水量大,空隙比大,压缩量高,强度差,施工时宜全部挖除。强风化软质岩体:沿线均有分布,主要存在于各大地层的软质岩石(泥、页岩及挤压破碎带等)中,强烈的构造及风化作用及遇水易崩解性,在水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软泥化,力学强度将大大降低,地基承载力较差,但范围很小,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五、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1)路基填筑料:区内路基填料主要为外运砂砾石,以及路基开挖的粘土、泥岩、砂岩均可用于填筑路基。(2)卵石、砂砾石、碎石、细砂泸县境内沱江可采集购买卵石、砂砾石、细砂及有卵砾轧制和筛采的碎石;碎石也可由沿线采石场采集的砂岩轧制和筛采制成。(3)片石经现场调查,沿线地层中均有大量的砂岩可作路基防护工程及圬工砌体用料,运输方便。(4)水泥、石灰、钢材、沥青等建材可从泸州等地采购。(5)工程施工用水本路段施工用水较丰富。水源主要从沿线河流中抽
本文标题:总说明书ts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