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二单元
-1-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的感受,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风景画、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播放庐山课件)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2-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5、缘——因为。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五、感悟写法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3-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七、板书: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一、导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四、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4-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五、巩固练习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六、作业: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七、板书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第三课时一、背诵引入: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的见解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说说你找到的有关内容,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三、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5-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板书设计】:描写农村丰年气象(第1、2句)游山西村蕴含人生哲理于景中(第3、4句)【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6-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质疑。九、做练习3.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练习3(电脑出示)二、导入课文:-7-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电脑提问、出句子,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2、听朗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电脑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9、电脑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五、第三段总结:-8-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六、质疑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八、课外作业:1、根据平时对校内香椿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板书设计】:生长的地方(1)6、爬山虎的脚各部分的特点(2—3)叶子—嫩红、嫩绿爬墙的过程(4)爬山虎与墙的依赖关系(5)【教学反思】:7、蟋蟀的住宅【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四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