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很全
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2、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B.指导朗读(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C.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六、布置作业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2.课后实践活动: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练习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Yánlìliǎngbǎnbānbáishōuliǎncūcāoxǐchūwàngwài()()()()()chōuyēwúbiānwúyárèqìténgténgyǎnyǎnyīxī()()()()16桥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准备一段洪灾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1)检查字音、字形(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三、感受险情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B.指导朗读。(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4.感受人们的紧张(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桥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C.朗读。(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短短的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TUI党,到我这里报名。”(对于想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人是冷冷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序。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①抓住“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②“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5.交流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板书设计:桥―――――老支书窄窄的木桥前像一座山开始发抖冲上去揪出儿子痛苦呻吟用力推儿子上桥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不朽的生命桥)17*梦想的力量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2.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很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