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分析
1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分析*乔雪(通讯作者)Qiao,Xue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547,北京,100084电话:010-62796146手机:13910165305传真:010-62785562电子邮件:qiaoxue@sem.tsinghua.edu.cn陈济冬Chen,Jidong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项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地址: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学院路88号,08544电话:001-609-712-6598电子邮件:chenjd.07@sem.tsinghua.edu.cn,jidongc@princeton.edu*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失业保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昀优设计的研究”资助,编号:70903043。论文来源: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工作论文。2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分析内容提要:本文试图运用经典的搜寻努力模型来考察当隐性就业现象存在时,失业保险制度政策如何影响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我们发现:(1)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工人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和降低社会产出;(2)失业保险金和就业规模(或失业保险税)之间具有拉费曲线的特征。因此,当政策目标为给定的失业保险金水平时,应当采用较低的失业保险税来尽量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产出的扭曲;(3)当经济处于轻微(严重)的隐性就业时,政府进行监督(降低失业保险税)能够消除(减轻)隐性就业并同时提高社会产出。关键词:隐性就业、失业保险税、拉费曲线、社会产出一、引言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失业者发放一定的临时性补偿金,失业保险制度使得失业者在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外可以从事寻找工作的相关活动,促进其再就业。这意味着此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促进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因此获得失业保险金的一个重要前提为领取者必须处于失业状态。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登记的失业者事实上从事某种工作:他们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同时从雇主那里获得工资。这些失业者被称为隐性就业者。国内一些学者对隐性就业占失业人数的比例做了统计和估算,发现虽然各估计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大多在40%以上”(陆铭和田士超,2008),也即,有超出40%的人失业者事实上是处于就业状态。如果政府能够充分了解失业者的真正就业状况并排除此类隐性就业,那么有限的失业保险财政预算就有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设计需要把隐性就业的因素考虑在内。了解隐性就业者的主要特征会有助于对其的研究分析。陆铭和田士超(2008)对上海家庭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隐性就业者更多地集中在低技术含量行业。这种特征有可能与企业的性质以及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关(吕洪波,2006)。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企业需缴纳单位工资总额的2%,个人需缴个人工资的1%。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规模较小的、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很容易通过低报其就业人数来规避失业保险费的缴纳,而这些企业大多为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这种规避行为导致就业于此行业的劳动者有可能不被企业登记而3依旧处于失业状态。因此,他们在就业的同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说,领取双份报酬。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使得失业者没有太多的激励去寻找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多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企业相对更规范,当失业者找到工作时就会被登记为就业,从而失去原先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者寻找好工作的激励越低,从事技术含量高行业的就业人数越低,社会产出水平也会下降。因此,失业保险制度有可能通过对人们内生的寻找工作的努力的影响来影响社会产出。而这正是本文集中研究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当存在隐性就业的可能时,失业保险税如何影响失业者的搜寻努力?如何影响不同行业的就业分布和社会总产出?完善监督,取消隐性就业是否一定能够提高社会产出?国内众多文献对隐性就业的现象做了描述性的阐述和分析(胡鞍钢,1998,袁志刚等,1998,黄觉波等,2006,陆铭等,2008)。袁志刚和陆铭(1998)首先定义“隐性就业”,并阐述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陆铭和田士超(2008)采用上海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对隐性就业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然而并没有文献分析当隐性就业存在时,失业保险制度对社会产出的影响。国外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自70年代末即开始。其中,大多数文献(ShavellandWeiss1978,HopenhaynandNicolini1997等)都集中在失业保险制度如何影响工人再就业的可能性及失业时间长短方面。他们发现,失业保险金过高会抑制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延长失业时间。直到昀近,一些经济学家(AcemogluandShimer,2000)开始关注失业保险制度如何影响失业工人和不同工作之间的匹配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生产率。AcemogluandShimer(2000)的研究表明,失业保险金太低会导致个体工人过度地担心失业,从而倾向于找那些生产效率较低、但却较容易得到的工作岗位。因此,过低的失业保险金会降低社会生产率及社会产出。本文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试图结合经典的搜寻匹配模型(SearchandMatchingModel)和AcemogluandShimer(2000)的观点来考察当隐性就业存在时,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同政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AcemogluandShimer(2000)的模型不考虑隐性就业;第二,AcemogluandShimer(2000)的模型预测,过低的失业保险金会降低社会产出。在本文模型中,首先,隐性就业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而有存在的可能性;其次,当隐性就业存在时,太高的失业保险金反而会使工人更加不愿放弃其失业状态,因而更有可能从事隐性就业或低生产率行业的工作。与AcemogluandShimer(2000)的结果相反,我们发现,当隐性就业存4在时,过高的失业保险金反而会降低社会产出。这是由于过高的失业保险金会增加隐性就业规模从而对政府的失业保险税施加压力,进一步加重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模型对于中国的现状来讲,更具有政策参考价值。本文发现,不同的失业保险政策目标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以失业保险税为目标,在当前税率较低时,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税能够提高失业保险金,然而相应的成本为工人搜寻努力的持续降低,隐性就业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产出的下降。如果以失业保险金为目标,那么政府应该设置较低的失业保险税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这是由于失业保险金与就业规模(取决于工人的搜寻努力)或失业保险税率之间具有拉费曲线的特征。除上述政策之外,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对低生产率企业进行监督来消除隐性就业的现象。然而当隐性规模过大时,调查的成本也可能过高,消耗过多的社会产出。因此,当隐性就业规模较小时,调查不失为可取的方法,而当隐性就业规模过高时,降低失业保险税也许是更好的方法。文章结构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基本模型以及构造稳态均衡,第三部分考虑在均衡中,失业保险税政策和监督对工人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的影响。第四部分总结文章结论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附录为对推论的证明。二、基本模型2.1模型设定我们考虑离散的持续无穷期的时间(0,1,2,...t)。经济中存在着总数为1的连续统一体的工人。工人都是同质的,而且他们的偏好为风险中型①。每个工人可以生存无穷期。工人有两种生存状态:就业和失业。如果工人在期初处于就业状态,则工人在这一期付出1单位的时间来工作,得到以物品衡量的真实工资w。期末时,工人以1p的概率被解雇。如果工人在期初处于失业状态,则在这一期领取失业保险金b,同时付出努力[0,)a来搜寻下一期的工作机会。我们假定失业者不一定能够找到有职位空缺的劳动力市场。他们碰到这种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为,碰不到的概率为1。有职位空缺的劳动力市场内存在两种行业:高生产率的行业和低生产率的行业。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以()a(1()a)的概率与高(低)生产率的行业匹配,得到工作,转入就业状态。工人付出的努力引起的成本为()Ca。我们假设经济中存在不完全信息:工人的搜寻努力程度是私人信息,企业和政府无法观测工人的努力程度,或者查证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如果工人越努力寻找工①由于这篇文章集中在失业保险对社会产出的影响,而非对个体福利的影响,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风险中型的效用函数。如果考虑失业保险对风险分摊(risk-sharing)的影响,则需考虑厌恶风险的效用函数。5作,他找到高生产率行业工作的机会就越高。函数()a和()Ca具有如下特征:'()0a,''()0a;(0)0,0lim'()0aa,lim'()0aa①,'()0Ca,''()0Ca;(0)0C,0lim'()0aCa,lim'()aCa。假设个体工人t期的效用函数为(,)()()ttttUcaucCa,则工人在0t期的期望终生效用函数可以写为00(,)ttttEUca,这里,tc是工人在t期的消费,ta为工人t期寻找工作努力程度,是时间贴现因子。沿用搜寻匹配模型,我们假定工人就业时的劳动没有任何成本(0a)。②基于风险中性的假设,()ucc。经济中有两类企业:分别采用高生产率技术(hA)和低生产率技术(lA)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中hlAA。生产的唯一投入要素为劳动l。为简化分析,企业的生产方程为iAl。不同企业对劳动支付的工资分别为,,iwihl。假设,每个企业只雇用一个工人,因此,1l或0。政府在经济中设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向企业征收失业保险税,并用税收收入来支付失业者的失业保险金b。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必须保持平衡。由于无法获得就业的完全信息,政府必须依赖企业的登记来获取就业信息。我们认为低生产率的企业通常流动性高③,比较容易规避政府的监督和调查。因此,低生产率企业一方面不用如实报告其就业人数,另一方面逃避其应缴的失业保险税。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考虑这种情况的极端:低生产率企业不缴税,只有高生产率企业缴税。或者说在低生产率企业就业的工人未被登记为就业者,因此他们的名义状态依然为失业,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这类工人即为隐性就业者。2.2个体工人行为在每一期,个体工人有三种可能状态:就业于高生产率行业,就业于低生产率行业和失业。我们用hEV定义上一期在高生产率行业就业的工人在本期初的期望终生效用(expectedlifetimeutility)。此工人在这一期以p的概率被继续雇佣或1p的概率被解雇。如果被继续雇佣,工人在当期进行生产,获得工资,进行消费,同时下一期的效用为hEV。如果被解雇,工人当期处于失业状态,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考虑将来的工作搜寻努力。采用动态模型中常用的递归方法,它的贝尔曼方程①例如,()1exp()aa,即满足上述条件。②引入工作的时间成本只会使分析复杂化,而不会对关键结论有实质性的改变。③现实中,低生产率的企业大多都为低成本企业,无大型厂房设备,所以相对来讲,易于迁移和变换名称、地点等。这些都造成征税过程中的困难。6为:(())(1)(())hhEhEUVpuwVpubV(1)同理,我们把lEV,UV分别定义为上一期在低生产率行业就业的工人,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在这一期初的期望终生效用。他们的贝尔曼方程分别为:(())(1)(())llElEUVpuwbVpubV(2){Max()(())(1())(())()}(1)(())hlUhElEaUVauwVauwbVCaubV(3)可以看出,失业个体工人需要做的决定是付出多少搜寻努力。搜寻努力的收益是高生产率行业工资与低生产率行业工资和失业保险金之和的差,以及高生产率行业带来的期望折现值与低行业的期望折现值之间的差别。搜寻努力的成本为努力成本(()Ca)。对(3)取一阶导,我们得出:**'()[()()()]'()hlhh
本文标题: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