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提纲及答案
1《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①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②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③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错误。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我们也2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而没必要每堂课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错误。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不等于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仍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之下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有时依然显现出了简便有效的优点,因此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摒弃。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如何突出“科学味”?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科学味”,也就是要突出科学教学中的科学的本质。小学科学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对此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中的突出“科学味”。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是一个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者上有所发挥,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体验,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我们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是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原因之一。教师之所以会有上面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需举一、二个实例来加以说明。)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3生8:动物有指纹吗?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案例分析]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上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提示:1、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分析自己在探究中提出的问题;2、帮助学生区分课堂探究问题与后续探究问题。复习提纲(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5、逻辑思维就是(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6、质疑精神是指(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4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5(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à设计实验à实验操作à分析实验数据à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复习提纲(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2、
本文标题: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提纲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