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1/7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器使用B.牛耕的使用C.筒车的使用D.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土地私有制D.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9.“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A.棉纺织业B.丝纺织业C.麻纺织业D.毛纺织业1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B.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11.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A.商朝B.唐朝C.南宋D.明中叶以后1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D.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13.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14.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3/7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1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16.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17.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18.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19.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毎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毎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A.官员腐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B.货币按税己取代了实物斌税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D.为强化集权充扣地方的军费20.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21.《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此可见,当时晋商的发展()A.加快了清朝统治的没落趋势B.与清政府有相互借力的一面C.表明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一致2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23.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B.夜市C.晓市D.街市24.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25.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6.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27.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2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5/729.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丝织业的规模扩大C.生产部门分工细致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30.“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C.“海禁”政策的恶果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材料二近代中国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10分(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32.(2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材料一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请写出至少三点,7分)。(2)根据材料二,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6分)及其影响(4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7/7答案和解析【答案】1.C2.B3.C4.C5.C6.D7.A8.D9.A10.D11.D12.A13.D14.C15.D16.D17.D18.A19.C20.C21.B22.A23.A24.D25.C26.D27.B28.C29.A30.C31.(1)本小问的表现,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表现有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的图示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或商埠和沿海或者交通便利的地区.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有这些地区受外国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故答案为:(1)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2)特点: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或商埠和沿海或者交通便利的地区.主要原因:这些地区受外国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