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流行病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定义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内涵:a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b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c工总深度的三个范畴: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性流行病学d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理论法)e学科中的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随机对照试验(是)非随机对照试验(否)分析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否)↓↓研究方向?横断面研究(暴露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4.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流行病学的特征:)书:a群体的观点b比较的观点c概率论的观点d社会医学的观点f多病因论的观点(PPT: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结合社会因素;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a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分母指的是观察人群所有可能患该病的人b影响发病率的因素:报告制度是否健全、诊断疾病的水平、年龄、性别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的比较:同:分子均为新发病例数不同: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3.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a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b与发病率的比较: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为静态指标,发病率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为动态指标C影响因素:发病率和病程条件: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病程,即P=I*D4.(了解)续发率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5.(了解)感染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二)死亡指标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包括粗死亡率和死亡专率)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三)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2.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4.大流行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四)疾病的分布(三间分布:地区、时间、人群)1.地方性疾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广义上看,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具有地区性发病特点的疾病均属地方病。2.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各人群组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于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3.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主要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4人群分布人群分布特征a年龄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b性别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c职业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d种族和民族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e婚姻和家庭状况f社会阶层g行为5.移民流行病学概念: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别,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地区、人群、时间分布)的方法。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原则:a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民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民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第三章病因与推断1.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其含义就是指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以及遗传等。2.病因模型:四种:三角模型(三要素:宿主、环境、动因);轮状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遗传物质有重要的作用);病因网模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因素模型(分为远因和近因,流行病学的危险因素主要指外围的远因)3.病因研究的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4.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和Mill准则5.Mill准则5种逻辑推理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排除法、类推法6.混杂因素:亦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匀,可以歪曲(掩盖或夸大)因素与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素。(混杂因素的基本特点是: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②必须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③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7.病因推断准则:七点:a关联的时间顺序b关联的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暴露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e关联的可重复性f关联的合理性g终止效应第四章描述性研究(一)概述1.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揭示出来的一种方法。以探讨高危人群,形成病因假设,为探讨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指订提供线索。2.应用: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或初步检验病因学假设(二)现况调查1.概念:现况研究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调查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2.特点:a常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b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c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d一般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e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3.研究类型:普查、抽样调查普查: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抽样检查: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4.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误差由小到大:分层系统单纯随机整群)5.估计样本含量:a总体的疾病患病率:越小,样本量越大b精确性高低的要求:要求越高,即允许误差(d)越小,样本量越大c显著性水平,即第一型错误的概率(α),越小,样本量越大(通常取0.05、0.01)6.偏倚及其控制:主要存在选择偏倚和信息偏移控制:遵循随机化原则、应答率一般应高于80%、进行预调查、统一培训调查员、调查或检查方法标准化且前后一致、调查后抽样重测(三)生态学研究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在群体的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疾病的频率,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2.与现况调查的区别:是以群体为单位,无法得知个体暴露与效应时间的关系但可以反应群体的平均水平,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特征3.局限性:最主要缺点:生态学缪论第五章队列研究1.概念: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3.2.两个队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4.3.三个类型:⑴前瞻性队列研究⑵历史性队列研究⑶双向性队列研究5.4.四个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设立对照组;由因到果;能计算发病率,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5.⑴前瞻性队列研究:起点在现在,结束在将来。优点:时间顺序增强病因推断可信度;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能获得发病率。缺点:时间长、人群样本大,话费较大;偏移较小,影响可行性⑵历史性队列研究:起点在过去。特点:非常依赖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出现。优点:较短时间内完成资料搜集;属于前瞻性、从因到果;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缺点:资料累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所以资料内容未必符合研究者要求;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⑶双向性队列研究:特点:研究队列的确定是过去;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需要随访;结局可能已出现。6.确定研究人群:(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最适合历史性研究)、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7.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四个因素:对照人群(或一般人群)的估计结局发生率(p0);暴露人群的估计结局发生率(p1);显著性水平(α);把握度(1-β)8.资料的收集与随访:基线资料的收集;随访9.资料整理及分析分析思路:先对资料做描述性统计,然后在进行推断性分析,最后分析暴露与结局是否有关联及关联强度(1)率的计算:累积发病率(CI):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即CI=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人口数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人年数(2)关联强度的估计:RR:相对危险度:该指标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riskratio,RR),其本质是率比(rateratio,RR),为暴露组的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比。AR: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excessrisk),其本质为率差(ratedifference,RD),为暴露组的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差。说明由于暴露增加或减少的率的大小。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也叫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PAR:人群归因危险度: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PAR=It-I0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表示全人群发病(或死亡)率中归因于由暴露的部分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10.偏移和控制:选择偏倚、信息偏移和混杂偏倚混杂偏倚的控制:在研究设计阶段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条件做某种限制,以便获得同质的研究样本,或者采用匹配的办法选择对照;在资料分析阶段可采用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和多变量等方法来控制混杂偏倚。11.优缺点:优点:1.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可以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2.由于原因
本文标题:流行病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9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