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屈原》雷电颂郭沫若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屈原的故事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当时秦国势力大,秦攻击楚国。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到拒绝,几次被囚。这样屈原遭到排挤,种种诬陷接踵而至,楚王撤销了屈原的官职,被流放。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秦国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楚要灭亡。满腹的忧愁愤恨,他写成了诗篇《离骚》。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是五月五日。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郭沫若: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代表作:早期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主要是要在历史人物的身上,灌注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40年代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主要是借古讽今,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表现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争取民族、自由、人权的时代主题,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写作背景及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的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了“借古讽今”的作用。《屈原》全剧分为五幕“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字的读音:睥睨pìnì波澜lán发泄xiè鞺鞺鞳鞈tāngtà污秽huì稽首qǐ迸射bèng罪孽niè脚镣liào咆哮páoxiào眩目xuàn伫立zhù木梗gěng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雷霆tíng徘徊páihuái忏悔chàn郢yǐng词语积累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播弄:摆布。鞭挞:鞭打。比喻抨击。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踌躇:犹豫。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驰骋;奔驰。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浮动、起伏。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污秽:不干净的东西。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第一层次(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雷电颂第二场奸佞神殿密谋屈原激愤独白婵娟悲壮献身(劝诱-献身-火葬)黑暗势力光明力量(秦国)(楚国)张仪国王屈原南后婵娟靳尚河伯郑詹伊卫士甲子兰宋玉邪恶、阴暗、卖国(蒙面、诡谲地登场、怕“惹出乱子”,战战兢兢这帮魑魅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象征黑暗势力光明力量(秦国)(楚国)张仪国王屈原南后婵娟靳尚河伯郑詹伊卫士甲子兰宋玉狠毒阴险伪善楚国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威胁利诱、狼狈为奸的状况深刻而具体地象征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光明力量(楚国)屈原婵娟河伯卫士甲真、善、美的化身烘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下层士兵、汉北人民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也体现了正义的感召力量赏析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无形的长剑土偶木梗形象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象征人民群众;指坚定的信念;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象征手法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舞台说明外貌动作受到迫害坚持真理满腔愤怒坚贞不屈屈原戴有刑具系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时间:地点:环境:午夜刚过去,黎明未到来最黑暗的时候。东皇太一庙正殿。殿内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雷电颂歌颂风雷电怒斥神鬼“风!你咆哮吧!”---“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篇末《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歌颂风雷电怒斥神鬼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借古喻今主旨通过对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的强烈愤懑和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风雷电黑暗世界摧毁黑暗光明未来写作特色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自然景象(风雷电)殿内环境(神像)屈原上天入地,呼风唤雷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力量。物人同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1、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2、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风雷电----黑暗----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既指黑夜,也象征现实的黑暗。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拟人呼告----“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直接以第二人称呼喊风雷电,把它们当作可以表明心迹的对象。感情热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比喻----“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热切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排比、反复、反问----“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小结: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抒情主人公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1)屈原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2)婵娟:侍女、学生,美貌单纯,勇敢坚贞,柔美。确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婵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当风云变幻、浊浪排天的时候,她那平日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真正突现出来。从她对变节投敌的宋玉的有力斥责,从她面对南后淫威所表现的坚定从容,特别是从她生命垂危时那番动人肺腑的倾诉,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竟与橘树同风”的高尚灵魂,一个广大人民道义精神的化身。这个形象对塑造屈原这个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3)南后:仅为个人固宠求荣,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陷害屈原这样的忠良,祸国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无耻。当她的阴谋得逞以后,她更加猖狂、恣肆,彻底暴露了她冷酷残忍的本性。南后这个形象的刻画,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品德,益加鲜明突出。•婵娟和南后是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4)宋玉:剧中的宋玉是作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来塑造的。他虚伪自私、全无操持、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的性格,从另一个角度反衬了屈原,并同婵娟形成鲜明对比。宋玉这个形象,对当时依附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文人,无疑是有力的鞭挞。•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剧本的深刻主题得到充分表现。观众和读者从这出历史剧中会自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军所遭的残杀,……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燃起他们
本文标题:郭沫若《屈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3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