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者简介作者生平代表作创作风格自我评价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4年,因英文不佳肄业•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回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恢复文学创作•1997年,逝世•汪曾祺被誉为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沙家浜》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散文《午门忆旧》《昆明的雨》《胡同文化》等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汪曾祺自选集》创作风格作品结构具有散文化特点。作品不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时代色彩弱。不注重作品的社会、政治功能,而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作者简介汪曾祺的审美世界小说的回忆性特征小说构成的背景故乡高邮的生活昆明的生活北京、张家口、上海等自我评价“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汪曾祺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作品简介创作背景文史地位影视改编创作背景《受戒》写于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据汪曾祺传记资料,一九三七年暑假,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因躲避战乱,与家人寄居高邮城外的一个寺庙里约半年之久,这期间,曾与一个姑娘发生恋情。虽然这段恋情未果,但他深埋在汪曾祺的心中。此后,汪曾祺经历了时代变革,人生沉浮。直到一九八〇年代初,年近六十的汪曾祺才想到把这个在心中埋藏已久的青春之梦写出来。《受戒》文学史意义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他继承了京派文学观:独立、超然、唯美。独立即疏离政治;超然即疏离现实;唯美即追求艺术美。因此,汪曾祺在80年代的小说观念与40年代的小说观念一脉相承,他有意识地对当代既定文学规范进行了冲击。(1)小说的题材突破了主流文学规范的束缚。(2)接续京派创作路子,书写健康优美的人性和人情,追求艺术美。(3)重视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有一天在朋友处翻旧杂志……忽然翻到80年一本杂志上的《受戒》,看后感觉如玉,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受戒》没有得到什么评论,是正常的,它是个“怪物”。——作家阿城泛读课文故事梗概小说三要素明暗两线字音典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的故事。小说主题•《受戒》通过平淡的方式描写了包括农家孩子明子当和尚及他和英子朦胧的爱情故事以及菩提庵其他和尚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故事中到处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叙述了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人性彻底解放的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为人们展现了健康的人性美。小说要素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背景)•时间:二十世纪30----40年代•地点:庵赵庄•主人公:明子(明海和尚),小英子•简单情节1:十三岁的明子去荸荠庵做和尚。2:明子在船上认识了小英子。3:明子在荸荠庵的生活。4:明子跟小英子一家的交往。5:明子去善因寺受戒。6:明子受戒后回来。故事线索明线——小和尚明海从出家到受戒的经过暗线——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字音bíqigūchàqiāochànqìng荸荠箍桶宝刹劁猪忏悔钟磬fókānruòduōtāshuànnáobó佛龛爇香直裰趿拉洗涮铙钹duìcígūlóngbānshāoqié碓棚茨菰凿砻扳艄伽楠香liǎogǔn水蓼石磙•“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在佛门课诵中,为了表达赞诵佛菩萨及佛陀教法等,传统仪式中会用先用「香赞」来表达敬意。方丈•方丈原为指中国古代仙人居住的岛屿。佛教传入中国禅宗,禅宗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称呼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精读课文题解重点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什么是受戒?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受戒”意味着脱离世俗红尘,然而这篇文章却以“荸荠庵”里那些受戒的和尚以不合常理的生活,以及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世人证明了一点“人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爱是人性的甘露,滋润了干涸的心灵。受戒《受戒》与佛教的关系:•《受戒》的故事与佛教无关•当和尚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一个正当的职业•世俗生活与当和尚没有对立,没有压抑人性,不需要斗争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他们吃肉不瞒人。”。方丈不叫方丈,叫“当家的”娶妻吃肉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示例: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父仁渡的牌技还特高。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这些“反世俗”的现象和我们原本的审美体验是相悖的,可是读来并不会感到厌恶,这是为什么呢?•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错位”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世俗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烘托作用•本文中环境描写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情,既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空间,更是小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二、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没有这样独特的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样动人,也不会收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英子性格特点的语句,并分析其形象。“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摇大摆地走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2019/12/31人物形象•明子:天真可爱,自然纯朴,聪明善良,富有魅力和活力。•英子:开朗活泼,直率坦诚,勤快能干,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老和尚:恪守清规,孤寂,传统。•仁山:是“荸荠庵”的“当家的”,长得又黄又胖、懒散。•仁海:爱干净、有家室。《受戒》写作特色写法上:大量的风俗描写。结构上:追求散文化结构。语言上:简洁干净,文白相间。·大量的风俗描写大量的风俗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受戒》中描写、、,以及对环境中的的描写,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补充。善因寺的描写: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肐膝都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块,一块写着斗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嗽。小英子的行为:她看见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地微微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象征着小英子身上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受羁绊的自然天性。荸荠铙铜蜻蜓·散文化结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是由其结构体现出来的。外表松散而内藏着秩序,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①: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有倒叙。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②:小说结构经纬分明,淡化经线,强化纬线,经纬融合一体。经线:明海的出家。纬线:1.庵里的和尚生活2.小英子一家的生活。小说开头•2019/12/31明海出家受戒庵赵庄风俗(当和尚)小英子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朦胧恋情荸荠庵环境生活方式几个和尚的情态三师父的飞铙绝技私奔风俗民歌小调小说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起笔是全文的文眼与中枢,既是开篇,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小说结尾处的留白:汪曾祺认为,中国画讲究“留白”,小说也要讲求“留白”,不能写得太满,要留有余地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和判断。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这段环境描写美得像一幅画,暗示了主人公美好的感情。·语言特
本文标题:受戒-汪曾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3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