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为什么有的知识讲过很多遍,下次遇到相关的题还是不会做,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非常普遍,也很值得我们关注,但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是因为该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可以说,其参与的学习是无效学习,也就导致了其学习效果之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一,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对某一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师的提问和追问程度,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是否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突破难点。如,三年级小学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问题,许多教师的做法是引导或者帮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结合图,再找出重叠部分,借助图形列出算式,可以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图形的意思,算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以说就是按教师的讲法照猫画虎去做,不能举一反三,更谈不到灵活了,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了重叠问题的实质。我们看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他首先设计了学生猜拳和抢椅子的游戏,接着,教师提问:请参加游戏的7位同学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结果站起来6人)教师又问:还差谁?生:齐了?师:不对,还差一位,7位!这时有生嘀咕道:有1个人重复了。师:(不甘心状)猜拳的有几人?抢椅子的有几人?4+3=7这时有生已经急着解释了,这时教师疑惑地问:4+3=6?于是教师请呼啦圈帮忙,请猜拳的4个人站在第一个呼啦圈里,抢椅子的3人站在第二个呼啦圈里,开始,两个呼啦圈分的很远,后来越来越近,有一个学生在两个圈里来回钻,这时,师说:猜拳的呼啦圈必须站4人,抢椅子的呼啦圈里必须站3人。经过一番折腾,重复的学生将两个呼啦圈拉成了交叉,自己站在交叉的地方,这时,学生们得意地笑了,接下来的画图和列式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明白了一共是3+4-1=6人,这里的1是重复了1人,我想,有了徐老师这番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学生想不会都很难。2、教师要适时地提问与追问。如:陈老师在指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可是有一个小男孩汇报,他在网上收集到: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为50.7%。陈老师顺势追问:这里的50.7%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50.7个球。这时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把目光转向全班的孩子,这时有学生说:怎么能用0.7个球呢?应该说是姚明大约进了50个球,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大约进了51个球···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了困惑,这时,陈老师又追问: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此问一出,学生们马上陷入思考,也正是陈老师的这一问,问到了学生的心坎里,同时也指向了百分数的实质,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也遇到过命中率这样的问题,可大多都一带而过,因为要急着向学生介绍百分数的意义,因而顾此失彼,其实,这里教师的追问更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3、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实,没有孩子不渴望知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让学生想:看到课题你能想到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大胆猜测圆柱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计算?你敢挑战试试吗?这样一来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由于学生有圆的面积的分割经验,所以马上就动手操作起来,我在教学时,学生就探索出了(1)V=S底h(2)V=S侧r2(3)V=r2h(4)V=2Crh这四个公式,如果不是激起了学生的内驱力,恐怕也没有后来学习的精彩。二、关注学生的行为仅仅有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行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语言的参与;二是学生思维的参与;三是学生操作(或动手)参与。1、保证学生的语言参与。在数学课堂上,语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学生说话的过程实质是思维外化的过程,学生要想说好就要先想好,要想好就要先参与,所以,学生一节课的发言数量及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教师要提供平台,让学生多说,在思考之后说,不管对错与否,说有思维价值含量的话。如:我在教学完《通分》后问:除了教材上通分的方法之外,同学们还能想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吗?在草稿纸上算一算,小组讨论讨论。生1:通分子法。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然后再比较大小。如:32和43,分子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32=96,43=86,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所以3243。生2:求倒数,就是先求出两个数的倒数,然后再比较倒数的大小,根据“倒数大的分数比较小”的特点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如:32和125,32的倒数是23,125的倒数是512,23512,所以32125。生3:小数比较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生4:交叉相乘法,就是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即第一个分数的分子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第二个分数的分子与第一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用相乘的积比较大小。例如,比较76和87的大小时,68=48,77=49,因为4849,所以7687。师:(追问1)这里的68=48表示什么?77=49又表示什么?生4:48表示分子与分母的乘积,49表示分母与分子的乘积。师:(追问2)为什么根据它们相乘的积4849,就断定7687呢?生4:因为·······(陷入了沉思)生5:老师,我来补充。48是分数76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8倍以后的分子,49是87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7倍后的分子,因为他们的分母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分子就能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就越大。师:(追问3)你这样说,我有点明白了,那么这种方法与教材上通分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呢?生6:这样做实际上就是给这两个分数通分,把他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分子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就大,反之就小。生7:这样做简捷,因为分母相同,只要用交叉相乘的积就能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师:(追问4)的确是个好办法,难道就没有不足吗?生8:我试了一下,,只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方法都行得通,准确、速度快,但有时反而复杂,如:比较117和2215,用11交叉乘15,有的同学一下子口算不出来,相反通分却是最好的方法。我想如果没有学生的说,恐怕也不会有后来课堂的精彩,学生也不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学生还会再出错吗?2、保证学生的思维参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思维的课堂就不是数学课,思维量的大小直接决定数学课堂的效益,学生能积极思维的课堂必定是参与度很高的课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提问必须首先是有思维含量的,其次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最后要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我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时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张师傅要用一张长18.84分米,宽12.56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问:围成的圆柱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接到任务后,马上作答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以18,84为底面周长,12.56为高;一种是以12.56为底面周长,18.84为高,当然算出的结果也不同,这时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是同样一张铁皮围成的圆柱,它的体积大小却不同呢?怎样为才能围成一个体积更大的圆柱呢?学生也产生了疑惑,也激起了研究的激情,马上就动手操作起来,在一番动手与讨论交流后,学生终于得出了答案。所以,有思维含量的提问往往能够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有信心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3、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参与。皮亚杰曾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这里就强调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然动手操作不是让学生去做无目的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往往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学完《周长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面积不同的图形周长。(如下图)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先独立思考,如有疑问的可以拼一拼,很多学生都认为左边图形的周长长,因为左边的图形大,接着我让学生亲自拼了拼,并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学生在亲自实践后,马上意识到,这两个图形都是由5根同样长度的小棒围成的,尽管它的形状变了,但是它的周长不变,甚至有的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又动手拉了拉,使之变形,他们还总结出了只要是由这5根小棒围成的图形,不管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周长都不会改变,有了这样深刻的经历,我想学生们还会区分不开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吗?当然,只有教师的行为没有学生相应的行为参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盲点”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才会大大提高并且是有效提高。教师:张亚宁录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张亚宁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5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