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成都都十十二二中中杨杨为为民民一一、、引引言言叶澜教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中指出“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干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010年9月我省也将进入新课程。我们知道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新课程理念转变的关键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建。一是重新认识教学设计,二是学习(继承与创新)新的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简单认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三个不可缺失的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情况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二、从新、旧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区别来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设计要素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学生观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思、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教学观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教学生学的过程。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掌握双基和培养能力。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学分析教材教法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对任务、目标、内容、学情等方面作分析。策略选择和作业设计1.传授的策略和帮助学生记忆的策略。2.以传统媒体为主3.以技能训练,显性知识记忆和强化作业设计为主。1.学法指导、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策略。2.多媒体的教学设计3.根据不同需要如知识、技能、方法、态度、能力的培养来设计作业。教学过程传授知识,鼓励学生模仿记忆以教为中心,以大量练习、评讲为手段的教学过程。创设情景鼓励在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自身提高和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效果评价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知情意都得到发展,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从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分析来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任务分析化学科的教学任务:有关化学物质知识的内容——主要指化学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等。获得化学物质知识的内容——主要指获得化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包括其中。化学物质知识价值的内容——主要指化学科学知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以传授知识:教教材(如何教);新课程要求转变观念,一切活动都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用教材(教什么)。(1)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的起点(学生已具备显性与缄默知识状况、环境设置)(2)教学内容分析——主要的载体(显性教材、动态生成的隐形教材)(3)教学对象分析——因材可施教(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2.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从目标要求来看,目标要求的描述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准确领会“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必修+模块)”,制定恰当地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目标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与功能。尤其是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提出,更体现了新课程的重大变化。(1)目标的主体和维度主体是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目标的称述内容和注意教学目标是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随时评价和调控教学而设置的。因此,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具有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阐述方法概括为:主体+动词(目标水平)+条件+表现例如,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教学目标构建示例。课标化学1主题3内容标准:3.根据生产、生活中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背景——学生第一次学习典型金属钠。一方面,已具备的基础:初中化学的元素化合物性质实验(铁与盐酸、硫酸铜溶液、氧气,镁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及相关实验操作)、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铁的腐蚀探究。另一方面,学生亲自体验:分组完成钠的切割、钠的加热、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可以进行的。(2)内容——通过实验3—1、3—2、3—3学习钠的性质,进而迁移学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钠与水的反应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个实验内涵丰富,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才能全面的记录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性质。因此,活动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较多。比如实验活动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这些都是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分析。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钠的实验过程(包括经历观察、记录与描述等),感知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包括猜想、推断、讨论与交流、评价、总结与反思等),逐渐认同化学是源于实验的科学(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与判断)。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多做实验,通过动手去认识自然界。(3)对象——学生完成三个实验,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不是难点。困难是钠的知识构建是如何从三个实验的经历体验的过程到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本节难点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从教材编写上看,编者意图明显,没有直接呈现结论,希望学生通过实验途径获取知识;从学生学习心理看,大多学生喜欢做实验,部分学生担心有危险,但仍然乐于看实验;从学生的思维障碍看,第一是习惯于等待教师讲结论,第二是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等,更不知道从实验去获取相关知识了。换句话说,学生在做实验的“观与察”的学科能力上问题多多。难点突破的思路分析如下。一是在过程体验方面,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引领学生对三个实验,进行由观察与描述深入到猜想与推断的分析。①按照教材操作,取出、并切好一块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你能观察到哪些现象?观察方法与角度:钠的保存环境,切割时的感觉,钠块切面的颜色、光泽与变化,钠块加热前后的变化,产物的颜色与状态。②当实验现象丰富多彩时,要怎样观察才能保证不遗漏?注意观察的有序性: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③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钠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比较、分析、归纳钠的物理(硬度、熔点、密度、光泽、导热性)与化学性质(还原性及其强弱)在钠与水的反应中,以上方法还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和丰富,因为除了观察的有序性,这个实验还饱含着对物质运动方式、声音及能量的释放的感受与观察。还有反应后生成产物的猜测与检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实验观察的角度,即动用除口以外的器官,从反应前的准备、观察,到反应中的色、态、声、动、热,到反应后产物的性质及检验等。二是在认识发展方面,初步认同钠的知识学习既需要实验与观察,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三是在行为表现方面,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三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主动进行讨论与交流,喜欢并期待再做实验。综上我们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或用文字描述钠的物理性质,用化学用语表示钠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有序的观察钠的实验现象并能准确的用语言描述,尝试通过现象归纳分析钠的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钠的实验与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新课程必然带来教学过程,特别是体现过程的教学环节的重构。我校近年来在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为我们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思路。(见PPT)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必须树立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四.教学设计——教案的设计与撰写教案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和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做出修改后的成果。教案的撰写、实施与交流,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们教学观念教学技能交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1、教学分析设计①教材分析: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脉络(如内容的地位作用、产生背景、重点难点、深度广度等);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拓展教学内容(如联系学生生活的、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②学生分析:学习心理分析(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学习态度等);学习基础分析(如显性知识基础、经验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基础)。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③教学目标: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预期规定,其结果性教学目标和体验性教学目标均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表述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使用具体可观测、可评价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主体+动词(目标水平)+条件+表现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及传统教学媒体的选用合理,能发挥特有功效;列出清单,说明来源;说明各媒体的选用意图。⑤设计思想:阐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意义建构的总体设想,对原教学中的问题有课程改革意义上的突破;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充分合理,理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突出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问题或任务的生成与运用;注意学习环境营造的设计。2、教学实施设计①教学环节主要环节完整,各环节名称呈现逻辑联系;各环节的教学内容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并说明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②学生活动有明确的核心问题或者核心任务来调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组织、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学习环境的营造,要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活动及交互活动中体验的获得与提升;有恰当而灵活的学生活动脚手架搭配的预设;③现场观测有教学现场观测的时机与内容或检测方式与内容的预设;有现场新因素产生时机的预计和应对措施;④板书设计既呈现知识脉络,又呈现思维路径或活动路径;既有教师讲解重点又有学生发言要点。⑤教学流程教学中各要素间关系
本文标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