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阶段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扶贫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户农户的调查
新阶段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扶贫需求实证研究———基于1739户农户的调查*□庄天慧刘洪秀张海霞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国家级民族贫困县1739户农户的调查,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开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农户新阶段的扶贫需求。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开发中的科技扶贫是当前农户的首要扶贫需求,基础设施中的饮水设施是农户的次要扶贫需求,教育、医疗、住房和相关社会保障需求也占有相当比例。因此,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水平,改善村级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是新阶段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扶贫需求;科技扶贫;饮水设施一、引言2011年5月27日中央颁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并强调“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项目来源: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贫困和反贫困的调查和评估”(编号:09XM008)、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户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编号:09SA029)及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三期项目”“四川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编号:09SR028)资助,特表感谢展差距的新阶段,”这为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目标与任务。在过去10年,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01—2010年,民族省份的贫困人口从3144.1万人减少到1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01%下降到7%。民族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1219元增加到2010年的3131元,不考虑物价影响,年均递增12.5%(司马义,2011),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事业都有明显提高。然而,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边境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多,生态环境脆弱,致贫因素复杂,贫困问题尤为严重。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省(市)的国家级民族贫困县有112个,占西南地区扶贫重点县的64.7%,占全国扶贫重点县的18.9%。收入基尼系数高达0.49,远远高于同期农村0.37的水平,处于“差距偏大”国际惯例水平(杨栋会,2009)。教育发展滞后现象普遍存在(杨曦,2007)。加之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剧了西南民族地区贫困。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作为特殊困难地区,贫困与资源丰富并存、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与民族文化类型多样并存、与边疆民族关系复杂并存、与高返贫率并存,已成为我国下一个十年扶贫的主战场之一。因而,在此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农户扶贫需求状况,有利于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率,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新阶段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四省(市)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具体选样与调查方式是:首先在全面收集了解四省(市)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采取“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方法,以县为初级抽样单位,选取了31个样本县(见表1);在县内按照收入情况选取2~3个乡(镇),每个乡(镇)根据地理位置差异选取2~3个村,在每个村不定量随机选取农户,开展入户调查。调查中采取调查员招募的方式,由课题组在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阿坝师专,招募家乡处于样本县的在校高年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最后由调查员在假期返乡期间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与访谈,共调查了农户1765户。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了集中检验,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739份,问卷有效率为98.53%。表1样本分布情况(二)样本特征描述本研究调查对象涉及汉族、藏族、苗族、彝族和土家族等民族,其中汉族占30.36%,少数民族占69.64%,与样本地的民族特征相符。被调查者年龄在20~60岁的占86.43%。户均常住人口4.4人、劳动力2.53个、健康人口2.88人、外出务工人数1.8人。2009年81.08%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国家贫困线),普遍贫困。三、农户扶贫需求现状(一)农户生活设施状况1.家庭住房结构:砖木、土坯房较多,钢筋混凝土结构房较少。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在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家庭住房中,砖木结构房和土坯房比例较大,分别达到34.35%和39.69%,而抗震性和稳固性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房普遍比例较低。表2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住房结构(%)2.卫生设施:旱厕虽普遍,但仍有20%的农户无厕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环境卫生方面的脱贫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其中包括卫生设施。本调查主要选择厕所类型来衡量卫生设备状况,基于实际情况,我们按照卫生状况的优劣将厕所分为水冲式厕所、旱厕和无厕所三种。调查结果显示,旱厕比例高达73.71%,水冲式厕所比例为12.21%,还有14.09%的农户家无厕所(见表3)。表3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卫生设施(%)3.生活用电、取暖和用水状况:农户取暖需求不高,但饮水困难和水源被污染现象普遍,饮水状况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用电普及率较高,农户用电比例高达90.43%,其中四川、云南、重庆和贵州用电户的比例分别为85%、91.7%、95.5%和89.5%,但仍有10%的农户未通电。取暖方面,有77.9%的农户没有取暖设备,即使在有取暖设备的农户中也多是以火坑为主(见表4)。而用水情况,则有34%的农户饮水存在困难,在饮水困难户中又有35.6%的农户饮用水被污染,在饮水不困难的农户中也有16%的水源被污染。表4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取暖情况(%)4.生活燃料:柴草是主要生活燃料来源,新型能源如沼气等使用率较低。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将生活燃料来源分为煤炭、新型能源天然气和沼气、传统能源柴草以及其他。调查显示,西南民族贫困县农户目前最主要的生活燃料是柴草,比例达到70.69%。天然气或沼气的使用量普遍较低,如贵州和四川的农户使用量不足10%(见表5)。表5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主要生活燃料情况(%)(二)农户人力资本需求现状1.医疗需求现状:低健康率和低就医率问题凸显。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西南民族贫困县地方病高发,加之卫生条件较差,当地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农户不健康*的比例达到38.75%,而未充分就医的比例达38.95%。在调查未充分就医的原因时,69%的农户认为主要是医疗费太高(见图1)。在农户看不起病的情况下,农户得到的政府救助较少,约一半以上农户并未得到国家救助(见图2)。*本文中所指的不健康是包括残疾、患有大病、长期慢性病和间歇性小病等情况图1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未充分就医原因图2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接受政府补助情况2.教育需求现状: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但成年劳动者文化程度低,培训少。成年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西南民族贫困县农户文盲率分别为云南29.8%、贵州38.9%、重庆44.2%、四川55.5%。对此,政府主要通过继续再教育提升个人素质,改变教育水平现状,其中培训为常见方式。调查显示,70.98%的农户认为培训对家庭生活脱贫是很有帮助的。然而接受培训农户只有45.15%,培训效果的预期效益与培训的现状形成反差。3.科技需求现状:高的科技贡献率预期和低的实际贡献率存在矛盾。调查中以更换农畜产品品种频率来衡量农户接受科技的普及情况。结果显示,农户近三年更换农产品和畜产品品种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2%和34.25%。进一步调查科技对收入的贡献情况发现,73.9%的农户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对农户增收有帮助,现实是37.9%的农户更换新品种增加了收入,其余62.1%的农户收入并未得到增加。科技对农户收入贡献率低与农户的期望高存在矛盾。农户得到科学技术或品种更新的途径主要来自邻居(见图3),这可能是影响农户增收的一个原因,因为农户一般是看到效益时才会做出相应决策,农户的延迟决策与快的技术更新速度冲突,制约新技术的扩散,影响农户增收。(三)社会保障需求现状:医保和粮食救济率较高,而养老保险和医疗救助率较低自然灾害、疾病等严重影响农户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56.11%的农户认为自然灾害的影响力较大、破坏力较强,但自然灾害救助率只有47.9%。在其他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参与率较高(达到80.1%),获得粮食救济的占75.3%。养老保险参与率低、医疗救助情况较差,参与率分别为21.6%、19.5%(见图4)。图3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获得科学技术的途径图4西南四省(市)民族贫困县农户社会保障情况四、农户扶贫需求意愿分析(一)农户扶贫意愿分析为了解西南民族贫困县农户对新阶段扶贫的需求,课题组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开发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6.33%的农户选择人力资本开发,39.16%的农户选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14.51%的农户选择社会保障扶贫。显然人力资本开发是目前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户最急需解决的贫困问题,其中科技扶贫意愿最高(达到26.75%),其次是基础设施扶贫中的饮水需求意愿(约占15%),再次是教育、住房等需求意愿(比例分别为13%、12%)。社会保障扶贫需求意愿位于最后,除自然灾害救助和养老保险需求意愿不足1%外,医保、低保等需求意愿均在5%左右(见图5)。图5西南民族贫困县农户的具体扶贫需求意愿(二)农户扶贫需求意愿分析1.科技扶贫需求是西南民族贫困县农户的首要需求,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一直是促进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6.75%的农户把科技扶贫作为首要扶贫需求,他们期望通过科技致富。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引进并配备广泛的普及网络能充分发挥科技增收作用,然而当地农户使用科技增收的效果并不明显,仅37.9%的农户认为他们依托科技增加了收入。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户本身素质较低,掌握和鉴别科学技能有限;二是当地以邻里之间互相宣传为主要科学技术推广方式,宣传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农技推广人员指导少和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低普及,三者共同影响科学知识的最大化应用。12.76%的教育扶贫需求和6.82%的医疗扶贫需求同样值得高度重视。受教育水平作为衡量人口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不仅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良好的工作和学习心态,以及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的形成。然而当地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成年劳动者是42.1%的文盲率和54.85%的未接受培训率。对此,加强农牧民培训力度、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是急需的。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保证人口发展能力提高的基础,然而当地农户低健康比率和高的未充分就医比率形成反差,农户基本的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医疗需求缺口大。总之,当地教育和健康水平低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扶贫目标的实现。2.饮水是农户次要的扶贫需求,住房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较高。饮水居于农户扶贫需求选择的第二位,这与当地饮水困难和水源被污染相关(见表6)。其中饮水困难是受气候和蓄水设施不完善、供水能力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源被污染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净水系统设施落后相关。调查显示,被污染的饮用水中占比最大的是浅井水,这可能是由于当地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污染了水源。在饮用水供给充足的66%的农户中,有24.2%的农户的水源被污染,受污染的水源多是自来水。这可能是化工等产业污染或者自来水处理设备的落后等因素导致的。此外,农户对住房和供电的扶贫需求也较高,住房和供电设施是农户日常生活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对住房和供电由量的注重转向质的要求,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抗震结构房需求大增。然而,虽然住房改造扶贫项目和电网改造工程对当地进行了援助,但是当地仍有80%的土坯草木结构房和10%的未通电率,同时新型能源天然气和沼气的普及率低,影响农户生活质量提高。3.医保和低保是农户最主要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也应重视自然灾害救助和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建设。医疗保险是农户社会保障
本文标题:新阶段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扶贫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户农户的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7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