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慢性鼻窦炎的防与治金秋十月,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耳鼻喉科门诊接诊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他们饱受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的困扰。今天,我们来说说慢性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首先,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鼻腔、鼻窦的结构,鼻窦又称鼻旁窦、副鼻窦。鼻腔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它们隐蔽在鼻腔旁边,上颌窦位于鼻腔两旁、眼眶下面的上颌骨内;额窦在额骨内;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两侧,由筛管内许多含气小腔组成;蝶窦在鼻腔后方的蝶骨内。它们均有各自的开口与鼻腔相通。鼻窦除参与湿润和温暖吸入的空气外,还对人的脸部造型、支撑头颅内部、减轻头颅重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慢性鼻窦炎是如何定义的?慢性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要超过12周。这里包括两个重要概念,第一,鼻腔、鼻窦黏膜同时存在炎症。单纯鼻窦黏膜发炎而鼻腔黏膜正常在临床中几乎没有,所有的鼻窦炎都会同时伴有鼻腔黏膜的炎症,并且很多鼻窦炎开始先出现的是鼻炎的症状。基于此种原因,目前国际上用鼻-鼻窦炎的术语替代以前鼻窦炎概念(我们在这里仍沿用“慢性鼻窦炎”)。第二,病程要超过12周,也就是说鼻塞、流涕等症状要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称为慢性炎症。一般来说,炎症性疾病病程在1个月内的为急性,1个月至3个月的为亚急性,3个月以上为慢性,鼻窦炎也如此划分。慢性鼻窦炎的症状有哪些?慢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黏性涕或粘脓性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粘鼻涕”),同时可伴有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检查包括鼻内窥镜和鼻窦CT,内窥镜可见鼻腔黏膜水肿,有时嗅裂区或中鼻道可见到脓涕。鼻窦CT是诊断鼻窦炎病变程度的重要检查之一,它能反应出病变在那几组鼻窦,同时可提示鼻腔、鼻窦有哪些解剖结构上的异常,为制定治疗方案(是否需要手术)提供重要依据。慢性鼻窦炎发病原因有哪些呢?慢性鼻窦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病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在因素:感染性因素是引起鼻窦炎的首要因素,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所致。比如,像急性鼻炎,也就是平时说的感冒,如果治疗不彻底,很容易导致鼻窦炎,迁延日久就是慢性鼻窦炎。另外,非感染性因素也是引起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因素,如:过敏性鼻炎、药物性鼻炎等。2、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黏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和后天获得性因素:①阿司匹林超敏反应相关的哮喘和鼻息肉;②自主节律失调;③内分泌改变;④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和阻塞障碍;⑤自身免疫和特发性因素;⑥免疫缺陷;⑦过敏和免疫学因素;综上所述,主要是外因(环境性因素,如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物、药物及创伤)和内因(患者局部因素,如获得性黏液纤毛功能障碍、鼻内结构异常和增生物;患者全身性因素,如过敏反应、先天性黏液纤毛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和神经内分泌失调)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病因机制相互交叉且相互影响。因此,对慢性鼻窦炎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理解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过程。慢性鼻窦炎如何治疗?很多患者认为鼻窦炎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实不然,手术不是万能的。慢性鼻窦炎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手术只是去除一些解剖异常或新生肿物,通畅鼻窦引流通道。首先需要根据病史、内镜和鼻窦CT结果全面评估病情,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手术治疗:(1)影响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2)影响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3)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满意;(4)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药物治疗包括:1.“西药”治疗:(1)激素:包括鼻内糖皮质激素(如雷诺考特、辅舒良等)和全身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可有效减轻鼻腔、鼻窦粘膜水肿。(2)口服抗生素:14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3)黏液溶解促排剂:可稀化鼻腔和鼻窦分泌物并改善鼻黏膜纤毛活性,促进黏液排出,如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桉柠蒎肠溶胶囊等。(4)抗过敏药物:对伴有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可应用抗过敏药物,包括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对于伴有哮喘的患者,首选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中药治疗:中医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中药制剂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辅助方法,可视病情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使用。3.鼻腔冲洗治疗:鼻腔冲洗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目前以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为主流,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鼻内镜开展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具有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并发症少的优点。慢性鼻窦炎如何防治:1.出现鼻塞、流涕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尤其是小儿,以防延误治疗转为慢性;2.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3.积极预防感冒,在上呼吸道感染期及时治疗,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彻底,常常成为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的诱因。4.工作环境粉尘、污染较重的地方,应戴口罩,避免细菌进人鼻腔。5.积极治疗慢性鼻炎,禁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品,戒除烟酒。
本文标题:慢性鼻窦炎的防与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7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