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2014年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认识的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唯一动力D.最终动力7.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B.自然环境的改善C.民主程度的提高D.社会秩序的稳定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武装斗争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9.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0.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B.中共六大C.七届二中全会D.十二月会议11.无产阶级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军是()A.农民B.市民C.学生D.资产阶级12.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A.民主制B.集中制C.民主集中制D.党委制213.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刘少奇14.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当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在新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D.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实事求是的理论D.改革开放的理论16.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A.加强国际贸易B.改革旧的生产关系C.发展精神文明,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17.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18.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A.国家政权统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C.港澳台地区保持繁荣稳定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1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革B.原有体制的修补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2010年()A.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两番B.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C.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两番D.实现国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22.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A.制度化、法律化B.合理化、制度化C.法律化、科学化D.制度化、有序化23.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A.性质和方向B.核心和原则C.内容和方针D.目标和任务2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25.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A.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3B.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C.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D.中国抵御外敌的彻底胜利26.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爱国主义者同盟2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反帝反封建B.无产阶级领导C.农民同盟军D.非资本主义前途28.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A.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B.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C.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D.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9.党的领导的实质是()A.领导人民当家作主B.由党领导,人民监督C.党通过党员具体管理国家D.党领导人民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3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发展才是硬道理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D.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3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33.物质资料的生产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A.物质资料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基础3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的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41.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2.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3.简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44.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5.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446.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D2.B3.D4.B5.D6.A7.A8.D9.Al0.Cll.Al2.Cl3.Cl4.B15.Bl6.Dl7.Cl8.Al9.C20.B21.C22.A23.A24.A25.A26.A27.B28.D29.A30.D31.B32.D33.C34.D35.C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错误。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经济。(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42.错误。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的认识。(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3.(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挫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②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44.(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45.(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论述题:20分。46.(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①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也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协调发展是指,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3)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保证顺利
本文标题:成人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8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