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与发展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与发展现状(一)机构分类从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机构主体来分,可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国有服务企业、中外合资服务企业、民营服务企业、人事和劳动系统的事业单位、专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三类均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第四类是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事业单位,第五类兼有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这几类服务机构特点明显。国有服务企业(如北京外企集团等),主要业务是人才派遣、人事委托代理、人才培训等,在规模上有明显优势。中外合资服务企业主要业务是人才中介、猎头、咨询、培训等,在高附加值的业务领域占有优势。民营服务企业,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有国外风险投资,有的甚至已在境外上市,主要业务是网络招聘,也兼做人事代理、猎头等。人事和劳动系统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一些公共职能,是构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为求职者提供人才中介或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行业专属服务企业主要涉及为外国航空公司提供中国雇员的外航系统、为外国驻华使领馆提供中国雇员的外事系统以及为中外海上钻井平台提供中国雇员的石油系统等。(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现状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成规模。截止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3万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服务的企业客户600余万家。仅以“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为例,拥有从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的会员单位130余家,服务员工人数200余万人,客户8万余家,实现营业收入650亿元。这还只是全部从业企业的一小部分。麦肯锡公司调查研究表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而使其用工成本削减了25%-30%。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其平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GDP平均增长速度的1.5倍。当然,尽管人力资源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而言,行业整体尚显稚嫩,还有不少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既缺少与强大的国际对手拼争的能力,也缺少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充沛实力,这必须引起我们关注。第一,服务体系不完善。首先是产业链不完整,当下的服务多集中于人才招聘、职业介绍服务,在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强,没有形成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的完整的服务产业链;其次是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细分度不高、等级较低,利润来源主要还是通过提供诸如供求信息等初级产品,缺乏技术含量高、信息集成度高、附加值高的高水平、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难以提供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高端优质服务,也缺少一揽子综合配套服务;再次是区域结构不合理,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不能有效满足日渐增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第二,市场化程度不高。首先是存在市场分割,受制于传统观念,长期存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野,原本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被人为一分为二,相互缺乏合作、协调,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市场相互分割现象;其次,尽管市场改制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同形式的垄断尚未全部消除,充分的竞争环境尚未真正形成,机构竞争能力薄弱,服务质量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需求;再次,较高的进入门槛限制了各类社会资本充分进入,限制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市场的诚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乏力。第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首先是行业集中度还不高,整体而言,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粗放式经营,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资产利用率不高,运行方式陈旧;其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低,市场营销意识与能力不强,服务供给的短期化、短视;再次,缺乏不断开拓、服务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致使可购服务的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服务信用度低等。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形态之一,同时也是先进制造业和其他类型的现代服务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要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程度、更宽领域、更快效率地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各类国际化人才,需要大力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也必须有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支撑。
本文标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与发展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