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3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3.1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面积约262.2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沙漠化土地西起新疆,东达黑龙江,形成长达550km的弧形带,断续分布于我国北部。因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荒漠化更是遍及全国。3.2土地荒漠化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物质或地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类型也复杂多样(如前所述的4种类型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地域差异明显。3.3土地荒漠化速度快,呈扩大和加剧趋势土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早已存在,尽管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远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速度。3.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后果严重土地荒漠化是一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其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严重。它不仅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时间延续几代人不可逆转。据估算,全国约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数以千计的水利设施、城镇、农田受到风沙、山洪、泥石流的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供求关系紧张,部分地区温饱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荒漠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4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1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4.2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4.3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4.4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要在各级学校成立学生自愿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总之,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决反对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遵循资源开发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度的原则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方能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标题: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