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而第二产业同期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0年间增加就业1760万人,增幅54.8%,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410万人,增幅24.5%;社会服务业增加451万人,增幅70.1%,是增幅最大的行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1233万人,增幅46.4%;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799万人,减幅达8.77%。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据1998~2002年统计,在工业39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4个行业,1个行业持平,其余34个行业全部减员。而就业增加的行业有两个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加就业3万和21万人。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就业普遍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则大幅上升。1998~2002年,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欧美日澳8国平均为69.55%,东欧5国平均为50.4%,东南亚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巴西为56.5%,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虽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突破30%(1988年为30.2%),但16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直到2003年也仅为32.2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6.7%,不仅低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同比也减慢0.8个百分点。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会加剧社会就业紧张的局势,同时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进程。2.重化工发展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市场相对萎缩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产业增长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特征,即“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2003年,与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相比,汽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学等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占总量比重显著上升,并拉动矿产品和原材料产品的增长。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形势明显好于纺织服装和文体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大企业的10倍以上。从可预见的3~5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商贸服务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市场萎缩,从而可能使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弱。3.经营性固定资产“基尼系数”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加剧我国现有经营性固定资产高达数万亿,但大部分集中在国有重化工企业(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国有经营性资产合计达30279.4亿元),而许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际占有的经营性资产数量很小,形成了占有经营性资产的“基尼系数”很大,需就业人员因没有可运用的资产,而无从就业。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达到56%。调查还显示,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进一步加剧。4.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政策环境看,目前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现有和新办特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工商登记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但这些政策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一些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多用人工并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而且,有些政策还有一定的负效应,如强制性社会保障,对那些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员工缴纳社保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对多用劳工的企业显然不利。此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很欠缺。与融资问题相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更为根本和关键,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面对全球化下的激烈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劳动力低成本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但也最易触动贸易摩擦敏感的神经,国际上除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目前又一道无形的外贸壁垒—SA8000标准正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尽管该标准的宗旨不错,但它却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据悉,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日用五金等产品均受到SA8000的约束。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1.把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在有一种看法在很多地方较为普遍,就是把推进工业化等同于大力发展工业。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工业化实质上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非农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服务业,目前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大部分就业已转向服务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新阶段。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因此,不仅要从吸纳社会就业角度,而且要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既要继续发展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要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及法律、资信评估、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加快城镇化解决需求方面的制约,同时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建立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2.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决心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损害健康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五小工业”;其次,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第三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或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生产。2.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已出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仍感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刺激。各级政府可以考虑从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多少,对企业主给予奖励;或根据其支付的劳动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也可以对创造就业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在地方可减免的权限内提供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按40%-8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以固定资产投资入股开办中小企业的,其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从被投资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个人所得用于创办中小企业和再投入的部分可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针对目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的渠道不多、形式单调的问题,可以考虑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允许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小企业融资。二是兴办由非政府机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担保机构实行公司化运作。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建立资金互助会,中小企业缴纳一定的入会资金,就可以得到远远大于入会资金的贷款。四是允许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以共担风险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券。4.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等组织,并使这些组织能够真正反映中小企业的声音和利益要求。其次,鼓励各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组织等在开展专业化协作、产品销售、进出口业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实行咨询服务补助制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咨询、融资服务、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服务。手工业合作社是中小企业的最为典型的社会团体组织,应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应重视专门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5.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保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SA8000,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
本文标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