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日本在二战失败的原因浅析
日本在二战失败的原因浅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就非常清楚,由于国力的原因,不可能进行长期的消耗战,尤其是遇到美国这样的对手,因此日本打算迅速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得战争的主动权,然后通过谈判赢得体面的和平从而结束战争。但是由于日本的国力的先天不足和军队的低下战斗力导致了日本的战败。下面就分别分析日本三军在二战期间的表现。日本陆军:[转自铁血社区]日本陆军二战初期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确实打的很顺利,这于它的对手实力太弱有关,中国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装备陈旧,训练不足,而且日军还使用了毒气,中国军队的防毒面具在淞沪抗战后就基本损失殆尽,日军通常都是在毒气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后再发起进攻的,但是由于怕对方报复,日军在与美军作战时未使用毒气。由于日本国力有限,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不过对手更弱,所以这个缺点并不明显,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军队差距太大,比如日本在中国的步兵师团一般只有1个汽车连32辆汽车,装备最好的师团编有2个运输营,一个营有100-150辆汽车,另一个营有8个驮运连共2400匹马,与此相比,1943年美军一个步兵师已经有2000多辆汽车,只不过在太平洋岛屿战上显示不出来优势罢了。1939年苏日诺门坎战役日军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打的一败涂地,从总兵力上来看日军远比苏蒙联军多,但是苏蒙军胜在坦克装甲车辆多,自动火器多,日军在诺门坎战后的总结报告中曾提到,日军已经丧失了对自动火器及现代化战争的正确认识,仍然陶醉于日俄战争时期的胜利。后来苏军出兵东北,没费吹灰之力就横扫日本最精锐的部队关东军也说明了日本的陆军与西方军队的差距。另外再提下日军的装甲兵,日军的装甲兵主力是97式和97改,前者装57mm短管炮后者是47mm长管炮,这种坦克日军自己非常满意,研制出来之后自称“得意之作”,97式对付东南亚国家的军队自然绰绰有余,虽然日军称97式为中型坦克但是以西方标准来看只是轻型坦克而已,由于对手太弱日本没有研制更重的坦克,知道太平洋战争遇到美国的M4吃了大亏才开始急急忙忙的研制更重的坦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日本陆军的战略也有问题,日本陆军本来数量就不多,还要四处征战,除了中国之外还有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尼,印度,作战区域恐怕比纳粹德国陆军还大,而且每占一处就要分兵留守,结果机动部队越来越少,战争后期基本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陷入可怕的消耗战被拖死。日本97式坦克日本海军:日本海军在日本三军中算是实力最强的,毕竟日本是个岛国,海军总是处于最高地位的。二战初期,日本海军训练好,装备也不差,初期偷袭美国珍珠港占了大便宜。而且还有威力恐怖的93式氧气鱼雷,鱼雷的战斗部装药几乎比其他国家的鱼雷多了一倍,速度快射程远,航迹不明显,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日军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水雷战队”(鱼雷战队)幻想用之与美国舰队决战,不过日军打错了如意算盘,太平洋海战是舰载航空兵的天下,而不是短脚的鱼雷。虽然珍珠港奇袭证明了舰载航空兵的威力,但是日军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仍然很看重战列舰,虽然国力不强,仍然建造了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此2舰均被美军舰载航空兵击沉),航母的建造并未提到第一重要的位置。与之相反,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开始狂造航母,美国决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批量生产,冻结设计禁止更改,造船厂采用流水线作业。此外,在诸如钢型和钢板、舰上设备、机械以及武器各等方面也都实行了高度标准化。高射武器的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制造127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厄利孔”20毫米炮。由此,该级航母的建造周期极大地缩短了,有几艘只用了14-16个月便建成服役。二战期间共有17艘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这也反映了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事实上1942年底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就已经等于德日意三国的总和了。因此日军在太平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就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可能性。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海军思想仍然停留在战列舰决胜的时代,虽然航母已经显示出了无语伦比的威力,但对日军而言仍不是第一位的。还有日军的潜艇,德国主要将潜艇用于破交,时机有利的话也打打军舰,日军与之相反,潜艇主要用于打军舰,时机有利才用来打商船。比如日军规定潜艇遇到商船的话只准发射一条鱼雷,对于大型军舰可以齐射全部的鱼雷,事实上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商船很少被日本潜艇偷袭,结果美军的战略物资运的不亦乐乎,德国人对日本提出了建议,但是日本人拒绝接受,认为破交那是德国的事情,日本的潜艇就是要用来做舰队决战用的,但是由于指挥失当,不考虑潜艇的特性,盲目下达命令,由于潜艇速度低,根本不适合伴随高速舰队进行海上大决战,所以日军潜艇打军舰也是效果甚微。除了思想僵化外,日军也不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二战三大发明:原子弹,雷达,无线电近炸引信,日本没掌握一样,勉强懂点雷达也是很差的技术水平,日本1944年的雷达技术连盟军1941年的雷达水平都没达到。日军屡次吃了雷达的大亏,比如1942年的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美国舰队依靠雷达在黑夜中首先发现日本舰队,抢先机动,占据了T字型的横位,美舰可以用全部主炮轰击日舰,日舰只能用舰艏主炮还击,日军在遭到美军射击时还以为是友军的误击,旗舰青叶号居然还用探照灯发信号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结果被美舰探照灯照住集火射击。[转自铁血社区]1945年3月19日,“大和”号战列舰被美国“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轰炸已受重创的“大和”号已明显左倾,航速只有约10-15节。摄于1945年4月7日下午“大和”号翻覆后爆炸瞬间。摄于1945年4月7日傍晚日本空军:[转自铁血社区]日本空军首先是缺乏战术创新,日本军方常常用天皇的神圣名义下达命令,而这些命令在战术上的可行性几乎没人敢置疑,军人只管刻板的执行命令,不管后果如何,在中国,新几内亚,菲律宾等地,大量的日本飞行员被击落其原因就是还在试图遵守那些不适用的条令,但是航空兵最大的特点就是机动灵活,刻板的教条和命令无疑是捆住了飞行员的手脚,与之相反的是德国的委托式指挥,即上级指挥官只是指示攻击目标,具体怎么完成就是下级指挥官的事情,便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作战部署,所以二战初期德国空军才会取得辉煌的胜利。还有就是日军飞机的性能及飞行员的培训。日军在战争初期靠的是精锐的飞行员和轻巧的高机动飞机(比如零式),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的飞行员和飞机损失巨大,战争初期日军战斗机的主力是零式战斗机,这种飞机的特点是机身轻巧,翼载低,机动性能好,缺点是防护薄弱,这种飞机在技术好的飞行员手里自然威力不俗,战争初期令美国的F4F感到招架不住,但是随着美军摸透了零式的弱点之后,研制出了F6F和F4U,P47,P51等飞机,日军的零式就有点招架不住了,脆弱的机体和防护性能导致飞机中弹后极其容易起火和解体。虽然日本也研制了新型战斗机,但是数量太少,零式仍是主力,自然就吃了大亏。而且美军飞行员训练良好,即使前线急需飞行员,至少也要进行一年的空战培训,日军随着精锐飞行员的损失,后续飞行员素质严重下降,同时受陷于有限的燃油供应,飞行员的训练也是严重短缺,所以才有马里亚纳猎火鸡这种一边倒的空战。日本零式战斗机F4U“海盗”舰载战斗机。因为“海盗”特有的声音,日本人称它为“死亡哨声”,这是由于飞机散热器进气口造成的。其他原因:[转自铁血社区]日本国力不足: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手美国相比,日本的国力简直不值一提。1941-1945年,日本只产出604门口径大于105mm的野战炮,而同一时期,美国生产的155mm及以上口径火炮为7803门,其中还有不少是自行火炮,1941-1942年日本坦克生产被提到最优先级,但是只生产了1024辆中型坦克和1065辆轻型坦克,美国在同一时期产量分别是4052辆和24997辆。日本卡车和轿车的产量在1941年达到顶峰,产量是47901辆,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产量是621502辆。日本同年交付卡车1.4万辆,损失却达1.6万辆。各军种协同指挥不力:比如1942年的瓜岛争夺战,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亨德森机场不是没有可能[此机场对日军威胁极大,日军仙台师团在增援瓜岛途中遭到美军航空兵6波凶猛的穿梭攻击,大量运兵船被击沉,落水的日军士兵又遭到大批鲨鱼的围攻,场面极其恐怖,而且好不容易运到滩头的物资又被美军飞机用燃烧弹焚毁,可以说这个师团还没上岸就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日军军舰曾经炮击机场数次,发现无法摧毁这个机场,而且还被击沉雾岛和比睿两艘战列舰,可以说不夺取这个机场白天日本军舰就不敢靠近瓜岛]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飞机发动机的生产更为搞笑,中岛公司武藏野发动机工厂生产的发动机占日本飞机发动机总产量的38%,就在这所工厂里设有2条完整且各自独立的生产线,分别为空军和海军生产飞机发动机,由于所谓的保密需要,这两条生产线之间居然修筑了一堵高墙!美军曾在对日进行战略轰炸之前对日军雷达进行过侦察,发现日军有2套雷达系统,海军有一套雷达系统,专门用来保卫各种军港,空军也有自己的雷达系统,负责保卫日本除港口外的天空,二者之间有不少重叠的敌方,日军本来雷达技术就不高明,还搞条块分割分散研究力量。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所特有的,从短期看确实是好的,比如部队作战勇猛,不计伤亡浴血奋战,但是从长期看是很有害的。因为部队的指挥官(尤其是基层部队的指挥官)以随部下战死为荣,如果吃了败仗,有些指挥官甚至会切腹自杀以谢罪。长此以往将使部队的指挥人员严重缺乏,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靠长期的实战经验得来的,这些经验不是在军校里所能学到的,是部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战争后期日本为了进行本土决战进行了疯狂扩军,结果发现严重缺乏指挥人员,部队战斗力直线下降,纯属乌合之众。[转自铁血社区]纵观日本的二战历程,虽然日本野心极大,但是它的军队所担负的任务并不是日本的国力和军队可以承担的,日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
本文标题:日本在二战失败的原因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