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2、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3、准确理解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2、难点:准确理解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1月17日晚,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堂上被观众“轰下台”,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一些人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但也有人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北大精神”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是不争的事实。那北大精神的发轫者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故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蔡先生的人生经历。二、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两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那作为蔡先生学生的冯友兰先生,他怎么评价自己的老师呢?三、整体感知1、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2、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四、文本分析1、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写“春风化雨”?学生圈划,品味,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挑选印象最深的来谈,不必面面俱到)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物、萧然物外的气象。作者作为接待委员会成员在纽约接待蔡先生,再现先生的书生本色。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感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2、“兼容并包”指什么?对北大产生怎样的影响?内涵:不论政治派别和意见,不论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影响:改变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3、思考:在“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间,作者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后者更难得。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4、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5、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和“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有什么关系?补充材料: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中庸》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孔子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中国哲学求底最高境界,是超人伦日用而又在人伦日用中。”“因其是世间底,所以是‘道中庸’;因其又是出世间底,所以说是‘极高明’。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种境界底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义底,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底。”(冯友兰《新原道·绪论》)。总结:极高明出世理想主义道中庸入世现实主义五、文本探究思考探究:作者把蔡元培先生誉为“中国近代最大是教育家”,并且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蔡先生身上的“春风化雨”,而不是“兼容并包”。就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言,你认为在“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的话,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提示:就蔡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言,显然“兼容并包”更为重要。作者之所以强调“春风化雨”更为难得,是因为作者是蔡先生的学生,是亲身经历过蔡先生的教化的,他对蔡先生的精神境界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会。六、结束语: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这是一片自由的阵地。从十九世纪末叶到如今,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谢冕《永远的校园》
本文标题: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2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