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年级上册昌吉市小学科学学会2008年9月1.科学是……昌吉市八小李忠华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通过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3)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二)知识与技能:(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2)想知道,爱提问。(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自己研究的是什么。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3.铁丝或铝丝。(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知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二)自主学习:1.讨论“什么是科学”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1)教师演示:吹泡泡。(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3.思考:(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4.讨论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学生找后回答:师归纳总结。2、做一位小科学家昌吉市三小刘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知识与技能: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和验证,发现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激励学生树立做科学家的信心,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设计理念:学生参与找出让纸鹦鹉等保持平衡的秘密的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走科学家走过的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科学家资料(说清他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2、科学家研究科学一般分哪几步进行啊?3、强调:提出问题-预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4、你想做一名科学家吗?老师考考你!(设计意图: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的同时,已经在学习科学了,通过这种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交流科学家资料,结合上节课琴纳的故事,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这节课内容打下好的基础。)二、自主探究:1、纸鹦鹉“站立”的秘密⑴、出示“站立”的纸鹦鹉,学生观察。提问:你能动手做一只能站立起来的纸鹦鹉吗?(设计意图:探究一开始,一定要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探究的动力。)⑵、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⑶、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或成功或失败)⑷、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手指上不掉下来?(探究第一步)(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自己做的鹦鹉站不住时,自然的就想到提出上面的这个问题,长时间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遇到生活中的情境,自然就会提出科学的问题来。)⑸、分组讨论,商量可行办法。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探究第二步)⑹、按照讨论结果再次动手尝试。⑺、成功的组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组再次进行尝试。(探究第三步)(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寻找证据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乐趣的过程,给失败的同学一次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⑻、对照复习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发现自己也能向科学家一样研究科学,教师渗透: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2、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⑴、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⑵、全班交流实验方法。⑶、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⑷、师生小结:通过以上活动,有什么发现?⑸、得出很多物体能站立的原因:平衡,重心降低。(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训练,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方法。三、全课总结1、强调: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2、提问: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渗透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科学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过程,遇到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四、拓展延伸制作完成“倒立的小人”科学小玩具。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昌吉市第八小学屈庆祝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3)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2、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2)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3)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如需要空气、水和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能力,都能够运动;。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二、教学准备: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学校的花园、苗圃),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铲子、放大镜)、书。三、教学过程:(一)导课:1、“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无声的树在生长,美丽的小鸟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波光粼粼,快乐的鸟儿在雀跃,清清的水草在舞蹈。当我走进……”,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2、让学生补充完整。3、大自然中处处充满生命的火花,地球有了他们才变的美丽。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设计意图:教师大胆地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开头进行教学,确实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这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二、新授1、作出猜测环节:(1)、①你知道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收集学生已有知识)②学生汇报(2)、①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②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③学生汇报。(3)、师生共同总结(边总结边板书):a、他们都能长大。b、他们都需要营养。c、他们都能繁殖后代。d、他们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只有摸清楚学生的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才可以“对症下药”,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2、寻找证据环节:(1)、活动前准备:①讨论:在校园内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②学生汇报③温馨提示:a、校外活动时,不能踩草坪,不能伤害有生命的物体。b、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相互合作。c、同学们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④布置任务,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2)、学生分组寻找、观察(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4)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体”?学生交流。(5)师生共同总结:(边汇报边板书)蜜蜂、蚂蚁、榆树……(设计意图: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从而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6)讨论:为什么说他们是有生命的?(7)学生汇报(8)(出示一个钟面模型)问:它是有生命的物体吗?为什么?(9)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有了比较各小组纷纷补充出人意料的新发现,这些收获得归功于活动空间的开放,有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不难看出,教者心目中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多种合理的答案。)(10)拓展活动:识别书本13页图片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的“√”不是的“×”。(11)学生交流(12)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13)师生交流3、得出结论环节:(1)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2)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3)学生总结(略)(设计意图:新授环节教师完全套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模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全过程,为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自信心,从而消除他们对科学探究的陌生感。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做好铺垫。)三、总结全课你有什么收获?四、板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a、他们都能长大。√b、他们都需要营养。√c、他们都能繁殖后代。√d、他们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校园里的植物昌吉市四小沙秋瑾A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校园里的一些花草树木,能叫出它的名字2、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对植物的描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认识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对学校的关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校园里的植物。2、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里?师:这些植物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到校园里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的植物好吗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提醒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注意你所观察的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2、师:你们想研究植物的哪些方面呢?生(可能回答)我们想看看植物的叶子,我们想研究花,我们想研究根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做好观察记录。3、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三、根据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植物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师:各小组观察的植物不完全一样,那么你们所观察的植物有没有共同点呢?生:植物有叶子,植物有有茎,植物有根……师小结:植物的种类很多,样子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成的(有些植物稍有差别)四、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师:给你所观察的植物排排序师:通过排序你发现了什么?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树木高大,小草低矮……师:你还发现什么?生:一种植物和另一种植物的叶子不同,茎不相同,根的形状不同……师小结:自然界的植物的共同特征是能进行光和作用,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同时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正是它们的差别,构成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校园里的植物市七小赵斌B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校园里的一些花草树木,基本上使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2.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3、能够按一定的标准找出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通过认识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对学校的关爱,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设计观察表格。2、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教学准备1.师:校园植物照片,学生观察记录表。四.活动过程:课前准备:教师预先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熟悉。要了解本学校植物的分类以及名字基本特性。并提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自由结合小组(2-3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植物”(乔木,灌木类植物),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活动目的:教师在上此课之前,自己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根据科学课时紧张,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让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己先去观察,由
本文标题: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三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2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