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物述评——鲁迅读《鲁迅传》“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段话是我从鲁迅简介上摘录下来的,简言之,鲁迅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伟人。以往只是零零散散的读一些鲁迅文章,同课本上的其他作家而或是运动领导人一样,鲁迅同样是一个干枯的名称,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这个名称后面的事迹,窥探这个事迹后面的成功秘密和经验教训,当然有时只是仅供放松心情,懂得一些零散道理。一次,一位中年男子在自己店中摆了很多人物作品集,在那里,我找到了鲁迅作品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系统的将鲁迅的作品整理成书,或许是被标题吸引,或许是被文章吸引,或许是被伟人的头衔吸引,我将这本书买回了家。那时我接触的历史还太少,不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背景,当然,我从中读不到任何历史或者惊醒或者讽刺的意味。单纯地,我喜欢读书中的人物经历和故事改编,之后兴趣过后,书便被搁置一旁,人说:读书亦读人。我断言,我并没有如我预期的一样,了解鲁迅先生,了解一代伟人。之后,在历史书中,我又遇到了鲁迅先生,比如五四运动的时候,他那一篇篇锋利的文章,深刻,振奋人心,但仅限于此,鲁迅的定义,就是伟人,书中的人物。我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了《鲁迅传》,没想到,它成了我始料未及的礼物。鲁迅是伟人,但他同样也是凡人。这是我新的定义。鲁迅先生是伟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在国人一片迷茫的时候,他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又开始重新复活,蠢蠢欲动的时候,他跳出来极力反驳;在人们或是同流合污,或是偃旗息鼓,或是彷徨无奈的时候,他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中一员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争……这不是伟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不难看出,小时候他家境殷实,书香门第,自幼接触到不少书籍,早期的启蒙,鲁迅先生不亚于任何人。家道中落,离乡求学,东渡日本,前途一片迷茫,鲁迅先生怀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在社会中夹缝生存。失意,迷茫加无助,人生百态。直到接触进化论后,才稍微有了人生激情。进化论中说,一切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他宁愿相信前方充满希望,但是,回国后几处奔波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细细想来,自己不但被迫回国谋生,还满饮了十年苦酒。就是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承认,自己是已经被赶进了一个深坑,环顾四周,似乎就没有爬出去的可能,那就干脆坐在里面等待。细细想来,不难理解,鲁迅先生刻下“待死堂”三字的含义,就在他以为无望的时候,陈独秀扔下了《新青年》这根稻草,尽管鲁迅曾发表过诸多消极评价新青年的言论,但是生命的本能还是做出了热烈的回应,悲观主义不能再压制他,1918年,在友人群说下,鲁迅向新青年投了稿,小说,诗,杂文,长论,一篇篇喷涌而出。就算他是带着面具的呐喊,他也是成功的。继续地,鲁迅先生等到了俄国式革命,终于,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从原先的半信半疑到坚信这条道路,走了好久好久。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希望。我们平时讨论的大多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少提及他的婚姻。当初在日本的他曾经调侃自己的婚姻为:那是母亲娶媳妇。他并不在意这场封建婚姻,当然也没有实施反抗,回国后,鲁迅先生才体会到,若是把朱安比作一个包袱,那这个包袱不是压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身上。虽然鲁迅先生曾尝试与朱安建立感情,但双方知识与经历的差距,使鲁迅苦不堪言,只能尽力对其妻以礼相待,他逃到别处,过着禁欲生活,一个正当盛年的男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禁欲生活,那是怎样的折磨。1918年,堂叔病史,加上个人主义思想盛行,鲁迅开始接触姑娘,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终于,他和许广平相爱了。我不对这俩位因志趣相投而在一起的人评价过多,若是非要说一下这段封建婚姻,我是同期鲁迅先生的,毕竟他尝试过来挽救这段婚姻,也坚守过婚姻,虽然最后失败了。鲁迅的母亲当然也没有错,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根深,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和考虑促使她操控了这段婚姻。许广平也没有错,鲁迅和她在一起确实使俩人都快乐。那位原配朱安女士只是无辜的卷入罢了。也许从这里我们不难推敲鲁迅憎恶封建制度的原因。鲁迅先生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迷茫无助,但是就算前途一片迷茫,只要我们坚信着一直走下去,路,总会走出来的。光明,总会看到的。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鲁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2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