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普法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答案
1以下答案仅供参考《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参考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118十二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封闭僵化老路、改旗易帜邪路5、行动指南、根本保障6、实践、理论、民族、时代7、20208、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和市场10、科技创新11、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2、2014年10月20日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依宪治国16、依法治国17、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8、法律和道德19、公平20、全民普法和守法二、单项选择题1—10A\C\A\A\A\C\D\A\A\C11—20B\C\C\D\D\A\C\A\B\A\A\三、多项选择题1-5ABCD\AB\BD\ABCD\ABCD6—10BD\ABCD\ABC\ABCD\ABCD11—15ABCD\ABCD\ABCD\AC\ABCD16—20ABCD\ABD\C\ABCD\ABD\四、判断题1——15题全是正确五、简答题1、(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2、(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2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7、(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0、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六、论述题1、第一,重申依法治国的道路选择。一个国家走向法治之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等相匹配,3简单的“拿来主义”、人云亦云不仅行不通,还会引发更大问题。所以对于今日之中国来说,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让我们的国体与政体更完善、更有效。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一定要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底线原则,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第二,明确依法治国的价值选择。在今日中国社会,依法治国有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没有宪法法律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没有了前提;没有人民权益的切实维护,依法治国就没有意义;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能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依法治国也就是摆设。这“四个维护”是贯穿四中全会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依法治国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三,化解依法治国的当务之急。今日中国已经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走了17个年头,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远非一张白纸,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四中全会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在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比如,立法不能把“专门法”变为固化小群体利益的“部门法”;执法不能变成寻租逐利的选择性执法;司法既不能受权力的干涉,也不能内部腐败“吃了原告吃被告”;全民守法则有待于在全社会确立起法治的信仰等等。破解这些制约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瓶颈性问题,将是四中全会的主要着力处。第四,勾勒依法治国的实施方略。有了科学的顶层设计,还要有实现顶层设计的科学路线图。这就是四中全会强调的“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只有通过从严治党、加强反腐,才能更好地依法执政;只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才能建设法治政府。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很难培育运行;没有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真正实施,依法治国也就失去了实践基础。同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需要法治国家“先立其大”,而法治国家则通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彰显其国家品格、国家追求。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则事半功倍,各自为战、单兵突进则劳而无功。2、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纵观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须臾不可离的根本要素。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1.党领导人民推动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2.党的领导为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二、党的领导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三、善于通过有效方式,在依法治国中贯彻实施党的领导1.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42.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3.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4.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统一四、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以党的自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2.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一体推进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极端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为建设法治中国而不懈奋斗。3、如何理解十八大提出的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期待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顺应人民群众这一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从质量上对公共服务与民生事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如“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明确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职责。顺应人民群众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新期待,应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纳入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要求,在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明确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为企业、市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意识,在避免公共服务“缺位”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明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稳步进行。既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又坚持量力而行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是有关发展的服务质量,包括公共教育质量、公共文化质量等,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有关安全的服务质量,包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安全和环境质量安全等,主要目标是保障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三是有关生存的服务质量,主要是指在质量侵权中对受害人的救助,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应改革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当前,既要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也要克服区域间财力差异,促进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同时,处理好公共服务覆盖面、供给水平与政府财政能力之间的关系,保证公共服务的持续有效供给。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应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适当放宽社会资本进入限制,将一部分公共服务项目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通过建立
本文标题:普法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