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手部“打”字的历时演变
手部“打”字的历时演变摘要: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是使用频率高、义项十分丰富的一个词。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再加上汉语“打”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演变研究可以有据可查。本文在综合和对比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和探索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关键词:打字形来源语义演变泛化“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罗常培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系统的语言三要素与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不同,语音与语法是相对稳定的,而词汇变动性则比较大。因而人们在讨论语言发展时总是以词汇的发展为例证。一、“打”字的来源“打”字是东汉中后期产生的一个新字。“打”最早见于字书著录的是《广雅》,而最早见于现存文献用例的,是东汉王延寿的《梦赋》,有“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说文解字》木部云:“,撞也。从木丁声,宅耕切。”《说文解字》中只有“朾”字,未录“打”字,到宋代才在徐铉增订《说文》的新附字中出现“,击也。”即“打”。从两个篆文的演变到“朾”字和“打”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篆文发生了隶变。同时,古代“木旁和“扌”旁混用是很常见的现象,在碑刻中二部常形近混用。如:“杨(扬)清风于后人”(《扶风郡公主墓志》)。“打”字一诞生,就是以口语的形式出现的,不见经史,故“遍检字书,了无此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木部的“朾”字下注:“‘朾’之字俗作‘打’。”可见段玉裁认为“朾”是正字,“打”是俗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通俗文》说:“撞出曰朾,谓以此物撞彼物使出也。”接着朱又按说:“朾即丁字之转注,因丁为借义所专,别制此字,字亦作‘楟,俗又作‘打’”。可见,朱骏声也有同样的看法。二、“打”字的语义历时演变古代“打”字具有很多不同的义项,然而大多数义项是从“击”义引申而来,或者是“击”义引申义的再引申,可见,“打”字的基本义是“击”,“打”的大多数义项是引申义。宋代徐铉增订《说文》的新附字:“打,击也。”东汉王延寿的《梦赋》,有“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中“打”均有“击”这个基本义。从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打”字主要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译经、歌谣、对话中。而晋朝以后,“打”就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1,干宝《搜神记》“婢无故犯我,我打其脊。”2,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便能捉杖打人,不易。”3,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所打煞者,乃有万计。”以上三个例子“打”均有“击”。可见此时,虽然“打”字使用开始增多,但其仍为“击”这个基本义。唐代,“打”的词义又有了一定的引申和变化。“打”出现了许多义项,并且搭配对象及使用更加灵活多样。我们可以从当时最突出的文学形式—诗歌中去探讨“打”的许多义项。例如:1,捕捉;猎取。唐杜甫有《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2,摇荡。西江水阔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3,玩游戏。为报诸王侵早起,隔门催进打球。——王建《宫词》第十四首4,自然力量的袭击、拍打。逆风吹浪打船声。——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宋朝时期,“打”的使用范围继续扩大,不仅能带名词性宾语,亦可与动词搭配。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打,丁雅反。其本意为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挝作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父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粘纸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文中的“触事皆谓之打”精辟的概括当时“打”的使用情形。而同一时期的刘昌诗的《芦浦笔记》足以印证“打”字的语义历时演变差异之大。文中说,“世间言打字尚多:左藏有打套局,诸库支酒谓之打发,诸军请粮谓之打请,印文书谓之打印,结算谓之打算,贸易谓之打博,装饰谓之打扮,请酒醋谓之打酒、打醋,盐场装发谓之打袋,席地而睡谓之打铺,包裹谓之打角,收拾为打叠,又曰打迸。畚筑之间有打号,行路有打火,打包,打轿。负钱于身为打腰。饮席有打马,打令,打杂剧,打诨。僧道有打化,设斋有打供。荷胡床为打交椅,舞傩为打驱傩。又宋歌曲词:‘打坏木楼床,谁能坐相思。’又有打睡,打嚏喷,打话,打闹,打斗,打和,打合,(读作阁)打过,打勾,打了,至于打糊,打面,打饼,打线,打百索,打絛,打簾,打荐,打席,打篱笆。街市戏谑有打砌、打调之类,因并记之。”文中尽说了“打”字在当时的使用情况。由此分析,宋朝“打”众多的意义均与“击”无关了,“打”字的用法在宋代基本形成了。此外,伴随着语义的历时演变,本身作为动词的“打”字其词性也发生了变异。用作介词的“打”在元明以后频见。例如:1,打从这里经过,顾倩庄家挑那担儿,不想被你们夺了。——《水浒传》2,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3,昨日老身打从祠前过,猪屎也有,人屎也有,陈最良,陈最良,你可也叫人扫刮一遭儿。——《牡丹亭》“打”均含有“自、从”等意思。动词“打”最初正是用来作为介词表经由或起点的“自”、“从”等的替代词,出现在这类介词的语法位置上,形成介词“打”。动词“打”由于“N+V+P”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进入到“N+V1+V2”的结构中,导致词义变化;而词义的泛化、弱化,又影响其功能,改变其所处结构的关系和性质。总结汉语“打”字是汉语中具有多个义项的字,经历了从东汉到现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各个时代使用的具体语境发现,“打”字的语义是一个逐渐泛化的过程。“打”字的引申脉络有二:一是两物相交,二是两物相击。两物相击的义项大都与其本义相关,而两物相交的义项与本义无关。在与其它的字组合成词时,“打”义发生了虚化。此外,在动词本义的基础上“打”语义泛化,并在特定结构“打V”中固化成词,由词化进而完成语法化。经过语法化,“打”字便成了动词前缀。
本文标题:手部“打”字的历时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5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