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财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指财政收支活动能够对市场资源配置状态产生影响的功能,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公共产品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机制和手段:①调节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④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即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原因:市场配置资源存在失灵和缺陷,如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收入分配职能:即财政收支活动能够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调控和影响的功能,目的是纠正市场机制分配所存在的弊端,实现社会公平的分配目标。实现机制和手段:①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加强和严格法制,消除非经济因素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②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主要是利用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累进税机制进行调节。③完善转移支付及社会保障制度,调节不同地区和社会阶级过大的收入差距。原因:①市场机制难以自动实现社会公平,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占有存在严重的不公平。②社会、自然、历史的原因会加剧分配不公的矛盾。③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弊端也会加剧分配不公的矛盾。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指财政收支活动能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以便实现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等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功能。实现机制和手段:①总量调控政策,包括“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器”。②结构调整政策,包括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手段的运动,优化经济结构。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环境和资源保护促进科技进步。④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原因:①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经常存在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②增长和发展之间常存在不协调的矛盾。③财政部门有能力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健康运行。2.公共物品:政府部门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4.区分和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①排他性和非排他性。②竞争性和非竞争性。③公共物品效应具有不可分割性。5.国家预算:是经过立法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财政开支的法律依据。复式预算;按财政收支的内容、性质的差异,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6.国家预算编制:符合国家选定的预算形式和体系,并遵循编制和执行国家预决算的一般指导原则。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7.政府采购制度:指国家为了规范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团体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的总称。内容:①明确政府采购主体和对象;②政府采购方式:招标、非招标;③政府采购程序;④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和保护;⑤《政府采购法》的贯彻和落实。该法律的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应当坚持的四项原则和六方面补充规定。8.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①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一般适用于项目效益。②最低成本法;特指政府的某些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作为效益最优的一种分析方法。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政策等。②政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局是否稳定、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③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10.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即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区别):①民间投资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政府投资强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民间投资靠自我积累和市场融资,主要适合投资于“小短快”的项目,而政府投资具有丰厚的财力基础。③民间投资主要提供私人产品,政府财政投资主要提供“外部效应”较大的产品,即基础产品和设施及公益性投资。9.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①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②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③就业创造标准(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10.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①政府筹资建设;②私人出资;③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④股份公司和政策性银行投资部门;⑤PPP模式(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1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实施的理由:①调节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被称为经济市场下的“安全网”和“减震器”;②调节经济周期波动,被称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③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优势互补和完善保障体系。④是我国深化改革,确保社会稳定的必要配套措施。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制度共性特点:①保障项目多,保障水平高;②资金筹措主要采取税收形式,收入稳定;③由政府集中筹措管理,社会化程度高,制度比较规范;④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式和基金式两种模式;12.财政补贴: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向特定企业和居民支付的一种无偿性补助。其性质属于转移性支付。13.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1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往往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②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成正比。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经济活动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③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④价格水平。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升降和现行税收制度、税收结构对财政收入的的影响。15.税负转嫁:含义: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方式:①前转方式(顺转):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②后转方式(逆转):无法施行前转时,压低进货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③其他转嫁方式:前转和后转并行(混转)16.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主观条件:纳税人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客观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自由浮动内容: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移②供求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前转嫁,供求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前转嫁,但容易后转嫁。③课税范围广泛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税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20、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的高低;②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大;③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④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21、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及其原因①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劳动供给,因而应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②影响投资的收益率,从而不利于扩大投资,因而应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③影响经济增长和未来税收增加,因而主张实行轻税政策。22.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23.最适课税论的基本内容:①直接税和间接税合理搭配理论;②最适商品课税理论;③最适所得税理论。24.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思:①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工业取得巨大成就;②为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供了政策保障;③为实现城乡公平税负、和谐均衡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25.黄宗羲定律:内容: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都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思路:防止农民税负的反弹,跳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措施:①进一步落实乡镇机构的“精兵简政”;②改革农村教育的保障机制;③调整和改革现行财政体制;④逐步化解农村隐性债务。26.商品课税的特征:①课征普遍,以商品为课税对象;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④计征简便;27.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对商品价值的增值额,也就是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课征的一个税种。优点:①避免重复征税,促进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及效率提高;②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和有效防范偷税逃税行为;③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实行多环节普遍征收原则;④有利于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便于彻底退税,实现无税出口。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①促进国内投资,扩大内需;②鼓励出口,扩大外需;③税基变窄,税收减少。28、“营增改”改革:原来缴纳营业税的纳税人一律改为缴纳增值税,从而扩大增值税的范围,逐步取消营业税的一项税制改革。原因:①消除重复征税和减轻税负。营→增购进价值或转移价值免税。②完善商品税制,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全产业链条征税方法统一;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容量。29.所得税: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特征:①税负公平;②不易转嫁;③管理权范围广。30.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分级制体制):按照对税权的划分(立法、执法、税收分享)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税收分税、征税、分管的一种预算管理制度。内容:①确立和政权结构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主体;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主平衡。②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支出责任也称事权,事权决定财权,是实行分税制的前提条件。③通过分税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通常分为国税、地税、共享税,各级政府具有对应的税种和可支配权利。④政府预算之间的财力调节,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目的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理论依据:①公共物品具有受益的层次性;②集权和分权关系存在互补性。前者是经济原因,后者是政治社会原因。31.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资金通过在政府内部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以协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一项预算调节制度,目的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功能:①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实行纵向转移或横向转移;②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③引导和激励功能。粘蝇效应。转移性支出带动了地方政府增加公共服务开支的效应。减税理论上可以增加民间投资和私人消费,但转移支付可以迅速发挥效果;④增强中央政府的财政主动权和宏观调控能力,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增强,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32.国债的政策功能:①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功能;②调节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影响配置资源的功能;③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④外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33.衡量国债规模和负担的主要指标:1.绝对规模及负担衡量指标:①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②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③历年累计国债余额当年累计国债余额=上年国债余额+当年发行额—当年还本付息额2.相对规模及负担衡量指标:①债务依存度;②偿债率;③国债负担率=当年累计国债余额/当年GDP总额×100%控制债务负担率的基本途径:①削减或消除财政赤字;②制定较低的国债利率;③确定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避免还债期限的过度集中;④提高国债投资项目的管理收益水平,增强政府的还债能力。34.财政平衡: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预算收支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保持大致协调或均衡。35.财政赤字: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36.赤字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就安排了一个入不敷出、列有赤子的年度收支计划。37.挤出效应:指政府财政赤字导致支出增加,债务扩大,利率上升,从而造成民间投资和消费减少的经济现象。38.我国财政政策一般性目标:①经济的适度增长;②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③保持较高的就业率;④社会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⑤收入的合理分配。39.实现财政目标的财政政策手段:①收入性政策工具:税收、国债;②支出性财政工具:公共支出,包括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③综合性政策工具:国家预算。40.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或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宏观财政政策。41.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调整以及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本文标题:财政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5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