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打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战国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方圆三里内城有利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比如一座)内城方圆三里,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外城\围外城方圆七里的城市,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一定是得到了天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硬锐利,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放弃离开/弃城而逃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限制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极点/内外亲属/通“叛”,背叛。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归顺,服从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起,指被任用。\田地、田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捣土用的杵。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狱官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孙叔敖从隐居海边中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中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责任,使命。\这,这个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资财缺乏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违背\扰乱增加。曾,通“增”。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能。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常常犯错误通“横”。梗塞,不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这样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奋起,指有所作为\表现了解指在国内以后才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通“弼”。辅佐。\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没有懂得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一词多义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靠)②以天下之所顺(动词,凭)之①三里之城(助词,的)②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③多助之至(动词,到)④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⑤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利①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②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①三里之城(名词,内城)②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课文研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得道”“天下顺之”。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假字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4、忍,通“韧”,坚韧。特殊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心困,于虑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色征,于声发)一词多义1.拂(fu)违背例如:行拂乱其所为。拂(bi)同“弼”,辅佐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2.发(fa)起,被任用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发(fa)表现例如:征于色,发于声。课文研究文章结构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所用何修辞手法?六位贤士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排比。都是出身平凡,历经艰苦的磨砺,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的事例为中心论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为下文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做了铺垫。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六位不平凡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砺,引起下文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经过艰苦的磨练。4,文章启示?文章用对比的形式,阐述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或得以发展的道理。
本文标题:打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5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