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找寻中国的经济活力盘点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
找寻中国的经济活力盘点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2016年03月08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找寻中国的经济活力盘点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经济活力篇凤凰国际智库城市课题小组导语: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成为中国奇迹最重要的支撑。凤凰国际智库推出《城市改变中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中国城市的发展概括为:经济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开放城市、一带一路、城市化水平、创新水平等关键词,并依据关键词盘整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树立新的标准,为中国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对于处在城市化发展中期的中国来说,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的经济活力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态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深入挖掘并不断提升城市消费需求水平,深化改革城市经济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使得城市经济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改革创新上不断提升,涌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大批国际化大都市,营造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功能失调、结构失衡,不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病,而且也日益严重地反作用于经济之上,并最终影响了城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结构失衡: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降低了城市居民生活体验和满意度,也不利于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工业发展结构失衡,传统制造业转型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服务业发展结构失衡,目前主要以高劳动密集、低技术投入、生存型的服务业为主,高技术、个性化、发展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阻碍了城市经济创新突围和城市形象整体提升。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城市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随着城市土地、环境、能源、劳动力资本等约束越来越强,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亟需加快城市经济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谁能做好转型升级的工作,谁就能在城市的竞争与发展之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为什么区域中心城市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经济活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可持续成长性,其构成主要体现在经济成长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三个方面。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快而不优的粗放大背景下,特大城市由于超负荷发展,其土地价格、人力价格日益高昂,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已经对创新创业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则处于相对的发展滞后状态。随着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的完善,这种相对滞后的现状反而为大城市富余的人、财、智的分流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机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而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则要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特别是沿海中心城市,更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这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与渤海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更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中实施的区域开放开发新战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二级中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形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成为世界级沿海沿江对内对外开放集聚区。另一方面,《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沿海城市加强港口建设,强化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大改革创新,加快对外开放。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并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除此之外,中央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均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13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贸易、资本市场、生产性服务业等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这种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的政策思路,正在有力推动这区域中心城市中的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重大战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及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城市经济最具活力的亮点将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转移到深圳、杭州、青岛等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而城市经济活力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结构特征和改革开放等方面。坦率而言,对于相当部分的大城市、老城市而言,由于在经济发展初期缺乏远见,其历史包袱、城市病状已经相当严重,其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将会痛苦而曲折。在未来10-20年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注定由那些可以成功升级、转型的现代城市来承担。可以说基于粗放发展之上的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时代正在过去,更具有开放精神、创新精神的区域中心正在成为供给侧改革、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时代的主角。哪些区域中心城市更值得看好?在未来的10-20年内,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更可能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它们毗邻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更能吸引富余的人、财、物、智;另一方面,它们长时期内将仍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与全球化浪潮具有更直接的联系,更能够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换句话说,这三个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可以算是既有政策扶持之力,也有改革开放之利。就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的具体情况而言,青岛、杭州、深圳无疑更加具备从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条件。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内涵的深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前列,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2015年GDP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9%,经济成长性强。深圳经济的飞速成长,主要得益于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两大核心竞争力,完善政策供给、项目供给和产品供给:一方面,改革开放始终是深圳的核心竞争力。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圳不断深入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主动承接国家、省242项改革任务,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继续担当全国改革先锋角色。深圳海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进出口规模和出口总额都稳居大陆城市首位,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5万亿元,其中出口1.64万亿元。另一方面,深圳通过打造创新高地,以创新驱动作为其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深圳是我国创新高地,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进制造业、生物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在全国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提出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质量高、结构优、创新强、速度稳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常态。十二五期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42家,五年新增3698家。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16万件,是五年前的3倍,占全国的48.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以供给侧改革、创业创新为支撑的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都市圈是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杭州GDP达10053.5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同比增长10.2%,增幅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飞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创新的战略产业为杭州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从供给侧推动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依托西湖景区资源丰富、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和互联网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杭州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8.2%,服务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杭州城市生活质量,通过举办西博会、动漫节、文博会、电商博览会、国际快递业大会等大事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为高科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从供给侧推动了杭州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创业创新为杭州的经济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杭州高度大力扶持创业创新,从高端要素供给和政策供给两个方面改革发力,先后出台多项鼓励支持创客经济、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从高端人才引进、财税政策优惠、土地扶持等多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301.6亿元;五年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3万人;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94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专利授权累计19.1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8万项,连续11年位居省会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404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到41.8%。以海洋经济、创新经济、深化改革为内涵的青岛青岛作为山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渤海湾经济圈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下辖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十二五期间,青岛以蓝色经济引领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强化竞争优势,以改革开放营造优越环境,从而不断从供给侧发力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年均增长高达9.7%,2015实现GDP9300亿元。一方面,青岛市市政府紧扣蓝色经济引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十二五以来,青岛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环渤海湾海洋经济区建设,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导向,加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力度,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实施蓝色跨越三年行动计划,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093.4亿元,占GDP的22.5%;远洋渔业产量增加到14万吨,增幅居全国第一。在海洋经济的全面引领下,全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2.8%;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另一方面,十二五以来,青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人才优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先后获批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城市等。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64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投入使用,中科院等17个国字号科研产业基地建成运营,清华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先后建立研发机构,阿斯图中俄科技园、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等8个国际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以来,青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县域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市区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一站式办理,初步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财政专项资金运作方式,释放社会投资活力,民间投资比重达到75.7%。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拥有6个国家级经济园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落户青岛,成为首批中美地方经贸合作试点城市、中英地方投资贸易合作重点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成功
本文标题:找寻中国的经济活力盘点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6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