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如何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新论述“两个必然”(1848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1859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参考答案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生产要求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归资本家所有,有组织的生产只能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诸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形式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是利用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参考答案二:“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辩证统一的。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的思想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联系起来。“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当代资本主义是正处在国家垄断发展阶段上的资本主义。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现存的国际经济分工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使得当代资本主义在以下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生产力方面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经济周期性波动越来越小以及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二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分配关系上作了重大调整,使得资本社会化,一些企业职工得以参加一定的企业管理,缓和了劳资矛盾和阶级矛盾。三是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大大增强,其政治和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并有效地协调了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缓解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新变化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社会生产力总体上还是适应的,仍能以较大的容量包容生产力的发展,并引发一次次科技革命,由此出现当代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现象。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判断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发生质变,关键是看它的基本制度是否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后面,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国家所有和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结构。二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没有变。这突出体现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的不断攀升。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变,而是在新形势下以新的形式出现(如贫富两极分化、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人的行为与精神危机三大病症的日趋严重)并向结构性矛盾发展。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它的发展不是使它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从头到脚都完美无暇,都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属性决定了它能够采取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其内部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是必胜论者,但决不能是速胜论者。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就一无是处,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以较大的容量包容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个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2.如何认识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以俄国为典型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一个科学设想。它指的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即有可能不经过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设想,也称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提出这个设想的起因,是答复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世界各国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等问题的疑问,同时反驳米海洛夫斯基等人把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为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但这个设想和理论,实质上是探讨东方落后国家能不能以及怎么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一、要全面把握“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统一,特别要抓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讨论中的一个问题是:就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来看,“跨越”的涵义是什么?从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后来的苏东巨变来看,“卡夫丁峡谷”到底能不能跨越?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能否说明我们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有一个两点论的辩证思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则是不能跨越的。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确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缩短发展过程”,走上一条迥然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依次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马克思说道:“俄国农业只要求土地和用比较原始的工具装备起来的小土地农民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他们种两三俄亩土地还缺乏各种最必要的工具,难道把他们的耕地增加到十倍,他们的状况会变得好些吗?”俄国在这种落后的生产工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要跨越“卡夫丁峡谷”,就要用社会化大生产改造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用能够把俄国农民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的现代化生产工具取代原始落后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页。)尽管俄国农村公社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它不能产生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产物,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可能构筑在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基础上。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把握上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但是,社会发展五大形态的每一阶段不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都必定要经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是可以跨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在于人类社会会按五种具体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必然性,而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这一社会形态发展理论既坚持了社会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同时又承认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复杂性,把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了起来。现在我们学习这个设想和理论,要特别掌握马克思主义“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倾向:1、在东方落后国家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反对那种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发展了,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观点。当年孟什维克、第二国际领袖等以俄国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搞社会主义的程度为理由,反对搞社会主义。列宁明确指出:“对于目前正在争取解放、而战后已经有了进步运动的落后民族,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说法究竟对不对,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336页。)正是列宁的思想指引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毛泽东既反对王明等人的“一次革命论”,也反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1937年毛泽东对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说:“中国具有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革命实践、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我国实现由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大国转变的构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以苏东巨变为据,否定东方经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波兰科学院院士沙夫认为,苏东诸国“虽然不具备所提出的条件,虽然没有得到居民的支持,仍然进行了革命”,“必须把这种革命看作严重错误”,“随心所欲地建立社会主义会造成它的失败”,“这就是这些国家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注:《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324页。)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建立的社会主义都注定要失败,都需要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前苏联的解体决不是因为十月革命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而在于没有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行超越发展阶段的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半殖民
本文标题:政治参考答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7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