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郭丽萍学号:713100312108年级:13年秋学习中心:西溪学习中心—————————————————————————————(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字数3000-5000字。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正文:《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是对中国三十多年经济改革实践思考的结晶,是对过去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和体制演进的回顾。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国有企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第一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主要讲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后的理论创新,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形式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了解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所有制结构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上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各种所有制的外部关系。综观历史发展历程,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目标逐渐清晰、框架基本建立和体制不断完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个阶段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越纯越好。第二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第三阶段是中央十四大大召开之后。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对资源进行配置,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三个主要阶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分别体现了开创性、奠基作用和完善深化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序号时期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意义1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承认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2十三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十四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4十五大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经济制度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制度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是经济理论。5十八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创新。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绝对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正视,需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把改革向前推进。总结经验,解放思想,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创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科学方法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讲解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市场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全民所有,企业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企业产品统收统销,企业盈亏国家负担。改革开放后,在不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我国探索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在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的环境中,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公有制在经济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否定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否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就等于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强市场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社会改革开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经济制度体系而努力。第三章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讲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长处与缺陷,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及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谈到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一切较大规模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例如,出于对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扬的担忧,今年年初中央政府采取的新国五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是一种宏观调控的表现。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所致,可能会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也以不同的形式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宏观调控,如美国以立法和间接干预为主进行市场经济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根本原因,进而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对调控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治理房地产市场泡沫,就需要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以及采取土地、税收等措施来进行抑制。第四章是建立国有企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主要讲解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调整,经济改革与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产品的社会性质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在制度创新中产生了一批混合所有制公司。这种国有控股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加快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整体活力不断增强,效益逐年增长。中共十五大报告根据改革实践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十五大报告的这一新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进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明确了混合所有制形式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股份制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突出抓好的问题,并强调要加强企业管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而对于“抓大放小”,《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既要放小,又要“扶小”、“带小”。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实现了“强国梦”。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是“国富民穷”。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已经是我们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富民经济”。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明显处于弱势,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遇到的最大困难还在于融资。因此,政府的政策应该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行金融改革,解决它们的实际困难。在十八大和“十二五”规划以及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金融改革的部署中,均明确提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利率市场化,是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最重要一步,但这个还需要扎实基础,逐步推进。2012年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次金融改革试验的目的是要发展民间金融,把大量民间资本聚集起来,以便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第五章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讲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对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与解决职工的下岗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强劲。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近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012519322.1038449.002011473104.0535181.242010401202.0029992.002009340902.8025608.002008314045.4023708.00但是,国富民未富,广大民众更多的体验是“穷”。截至2013年7月,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从1998年底的10.45万亿,到如今的105万亿,居世界首位,十多年里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10倍,通货膨胀压力日益严重,普通老百姓日常的吃、穿、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突飞猛进。同时,我国存在财政收入增速超过居民收入增速,广大普通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很低,例如广东十年来GDP增长了三倍,而外来打工人员的工资却连30%的增长都没有。老百姓已经被住房、医疗、教育新的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起来。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膨胀扩张,挤压了民营经济,普通民众的失业率大大提高,收入降低。近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统计年度货币和准货币(亿元)货币和准货币同比增长率(%)货币同比增长率(%)流通中现金同比增长率(%)2012974000.0013.806.507.702011851590.9013.607.9013.802010725774.1019.7021.2016.702009606225.0027.7032.4011.802008475166.6017.809.1012.70国富民不富不是中国梦,人民富裕才是中国梦。为此,我国经济结构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转型与调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8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