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政治观一般知识1: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观是关于政治的本质内容特性产生发展规律的观点体系。(1):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是政治的根源,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2):政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关系。政治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处于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政治总是与社会的阶级对立直接相关,一切政治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切阶级关系都是政治关系,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3):政治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现象。国家关系是全部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一切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现象都以国家政权为轴心。(4):政治是科学的艺术的社会活动。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观是人类政治思想的伟大变革,是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科学理论体系。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是对“关于管理众人之事的原理原则”的研究,是以“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的。(2):学科性质: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观的特点。(1):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2):基本内容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革命性。(3):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4:政治权力的含义与特点。(1):内涵:权力和政治权力是一个概念,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第一,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就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政治作用三个要素。权力主体指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政府。还有政党、政治团体、政治个人。权力客体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政治作用指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第二,政治权力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第三,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2):政治权力的特点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5: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流派代表观点比较儒家孔孟政治立场:仁治治国之道:德治同:积极有为治国异:德治法治的对立法家韩非霸道,权术,依法治国道家老庄无为而治儒家影响最大,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治国以儒为主,兼收法道,三家渗透融合,交互为用。西方中国古代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奴隶主阶级思想家的思想中。奴隶阶级的政治思想反映在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伊索寓言中。(1):夏、商、西周的萌芽时期,神权政治论占统治地位--神的启示或天意。(2):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仁治和德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积极有为治国,方式不同近代(1):15--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资产阶级及借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逐步成为新生的政治力量。他们迫切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打破封建统治,为新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17--18世纪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关系发展成熟,封建上层建筑成为发展的障碍,资封矛盾尖锐。(3):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的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学的任务由夺取政权变为巩固政权。形成了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社会学世界观开始出现。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侵入渗透,儒家政治思想受到冲击。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翻译引进介绍西方文化。早期的改良主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民主革命等的政治思想。现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产阶级开始加强政治领域问题的研究,政治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形成政治学的独立学科体系。6: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武力本身是一种权力、权力的后盾。财富是政治权力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产生权力并决定权力的性质、转移。技能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政治谋略。动机是主体所渴望体验或占有的愿望。知识是指主体的学识、信息资源的占有。制度是政治权力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第二章:政治意识1:政治文化及其功能。(1):内涵: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功能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2、意识形态及其基本特征。(1):内涵: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人们行动的思想前提,它决定着个人或集体的行为。(2):基本特征现实性:即指向性,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发挥作用,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思想,其中,哲学是灵魂、政法是直接、社教是间接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用来维护某一阶级的统治: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步,3、政治社会化及其主要媒介。(1):内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2):媒介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社会政治组织、利益集团、国家机关、宗教团体、村社。第三章:政治体系1:阶级的实质。就阶级的实质而言,它是个经济范畴,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是暴力机关,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专政工具。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指中央政府的能力。包括:汲取能力(动员资源);调控能力(指导经济发展);合法化能力(制造政治共识);强制能力(运用暴力维护统治)。3:政府体制及其类型。(1):政府体制或政体是指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2):政府体制有两大类:①:君主制:可以分为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二元制、议会制。②:共和制:可以分为奴隶制、资产阶级(议会制、总统制、议会-总统混合制)、无产阶级(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4: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含义。(1):政党内涵: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政治生活,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2):政党制度内涵政党制度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5:如何正确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多党合作制,其特点有(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长期建立统一战线关系(3):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管理,政治协商,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行使权力受宪法保护,享有宪法赋予的自由。6: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是什么?(1):基本原则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措施在民族问题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一是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二是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权利和自由等7:现阶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宗教?首先,宗教的积极作用体现为(1):宗教是团结广大群众的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3):宗教是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4):宗教推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地位。其次,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宗教也有消极的一面(1):宗教阻碍唯物史观的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动摇了马克主义理论的重要地位;(2):削弱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3):影响甚至破坏人际关系,混淆是非8:中国政治性社团的作用。(1):直接影响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是联系政府和公民的纽带,凝聚合力,攻坚克难,推动社会进步;(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要求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利益,是制定理论、方针政策的依据,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胜利。第四章:政治行为1:政治统治秩序是如何确立的?统治秩序是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统治秩序的确立包括几种行为因素:(1):暴力后盾。政治秩序的确立首先依赖强制性的国家权力,例如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当然,从传统的政治体发展为现代的政治体,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赢得大众支持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传统的强制性暴力镇压逐渐转向经济文化上的控制和管理。(2):制度建设。政治统治的确立依赖健全和完善的各种制度和政治机构。统治阶级依赖暴力后盾是为了确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即制度。制度与法律和政策密切相关。制度的运转依靠法律和政策来实现。(3):法律建构。政治统治的确立依赖法律,因为法律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重要手段。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把现存的统治关系固定化的形式,是统治阶级达到利益普遍化,利益以法律面貌出现,容易获得权威性认可。统治阶级以法律手段保护政治制度,国家暴力以法律行为为中介来表现。(4):实现法治法治的核心就是主张有限政府。法治意味着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或压倒一切的地位,排斥专制、特权甚至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所有政党、社会团体、一切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宪法和法律。2:影响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有哪些?政治决策即根据一系列事件、环境、信息等因素,为取得某种预期的结果,作出选择,决策科学化主要是指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收益最大而损失最小,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素有:(1):决策的基本程序科学化。传统决策方法强调经验,以个别决策人物为主。这种决策难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现代决策方法注重决策前的分析,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一切可以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交叉的和综合的比较研究。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一收集情报,确定有限的目标。二设计多种方案。三进行方案验证。四抉择方案,付诸实施。(2):决策机构的规范化。建立必须的机构,明确各自职能,机构之间独立协作,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的基本条件。(3):民主政治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政治不能保证决策都科学,非民主政治的决策并不都是非科学的,但灾难性的决策后者远多于前者。民主政治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其关键是民主制度。决策科学化过程中的民主制度首先是指多渠道的信息沟通系统和沟通体制。3:政治管理的作用广义政治管理泛指国家对社会全部政治生活的调控,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自身政治生活的调整,政治管理的作用即:(1):政治管理主要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监督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2):维护现存的
本文标题:政治观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8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