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师专用语文试卷陆良联中2012年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题。(9分)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行的影响。(C、“宴会”应为“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D、作者只说“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其他没有根据。)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王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B、“不以为然”错,作者无此意。)二、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8题。重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闇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②。成公贾入谏,王曰:“不穀③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隐也。”王曰:“胡不设不穀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谅闇:帝王居丧。②隐:隐语。③不穀: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参考译文:国君说话,不能不谨慎。高宗是皇帝,登位正赶上居丧,三年不说话。卿大夫恐惧,很为这件事担忧。高宗说:“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古代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不会失言。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玩笑话。天子说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歌诵,士要颂扬。”于是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呢?是要行仁义呀;为什么这么长呢?是要建功业呀。”说的就是庄王这样的人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pǐ)的游说强多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王射.之曰射:猜测。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阜:土山。C.故言无遗.者遗:馈赠。D.工诵之,士称.之称:赞颂。C、(“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wèi”,“赠送”的意思;另一种是“yí”,如“道不拾遗”,即“丢失的东西”,“不遗余力”,即“保留”。在文中是“失”的意思,现代汉语中“遗失”一词,就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故答案选C。点评: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应从结构、语法和语境方面推断。)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A.将军身披坚.执锐B.成以其小,劣.之C.既来之,则安.之D.世之所高.,莫高黄帝D、(本题例句中的“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明”的意思,与之相同的是D项“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的意思,答案选D。点评:形容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作使动用法,如C项中“安”(使……安);可作意动用法,如B项中“劣”(认为……劣);可作名词,如A项“坚”“锐”(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可作一般动词,如例句和D)6.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3分)A.臣下要注意进谏的方式,隐语比直谏有效。B.人主不能轻易发言,以成王与唐叔虞,荆王与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C.人主要重视臣下言论,举周公旦、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D.人主要出言谨慎,并且要重视臣下言论。B、(B项从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比较全面,故答案选择此项。)7.翻译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14分)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掌握特殊句式、分析语言结构和结合语言环境思考。(1)、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4分)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即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称、明、即…又…句式、各1分,全句一分)(2)、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4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说、隐、霸各一分,全句一分)。(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三、诗歌鉴赏(23分)阅读下列的诗词,完成8—9题。(8分)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会,郎从何处归?鹧鸪词李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唯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8、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表现了一种愁苦之情。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9、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10、名言名句默写。(15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5)、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8)、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9)、山不怨高
本文标题:教师专用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