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2010学年—201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汉魏文学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授课班级:2010级本4主讲教师:王丽娟所属院系部:文学院教研室:古代文学研室教材名称:《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出版社、版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11年3月1日陇东学院课程教案(首页)院系部:教研室: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0211607课程所属专业汉语言文学总学时54学分讲授学时54实践学时实验学时8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授课班级2010级本4教室任课教师王丽娟职称讲师课标分析汉魏文学是古代文学第二阶段需要完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的诸多方面即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传统,又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尤其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期,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文学理论知识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分析能力。学情分析汉魏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在文本分析方面较为欠缺,本课程的学习应针对学生的应用技能,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分析能力、赏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授与讨论互补,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赏析能力。教材分析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系统梳理了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以及客观评价了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对学术界迄今为止有争议的问题给予了关注。本教材理论严谨,结构紧凑、表述清晰、内容广博、前瞻性强,是一套非常适合汉语言文秘专业学习的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以文学史为主线,系统讲授各阶段文学概貌、特点和地位。难点:如何评价、分析中国古代的作家和作品,如何挖掘、分析古代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主要教学策以文学史的讲解为主线,贯穿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比较;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展开教师教授与学略生讨论发言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教学准备课程标准、教案、讲义、教学指南、考试大纲陇东学院课程教案课题及课时:第一章两汉文学概说第二章两汉论说散文的发展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一周教学要求:了解秦汉文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主要文学成就;熟悉并掌握汉代政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的文化政策、李斯,汉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先秦文学承继关系,主要成就;汉代政论文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难点:经学、今文经、古文经;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贾谊《过秦论》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教学过程:秦代文学:(略讲)①吕不韦的《吕氏春秋》②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③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等政论文、石刻铭文。汉代文学:(详讲)①赋体成熟并兴盛于汉代,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②汉代的政论文成就突出,涌现出贾谊、晁错等一批政论文大家。③历史散文在汉代达到鼎盛,诞生了里程碑式的著作《史记》和《汉书》。④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⑤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⑥汉代式经学昌明的时代,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古文经是用籀文写定。今文经学重主观的阐发,往往用天变灾异来附会经义,古文今学重客观的训释。汉代经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政论文概说西汉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延续,但战国诸侯逐鹿天下与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两汉的政论文作家针对新的社会现实,指陈政治弊端,提出解决办法,以求兴利除弊,创作了一大批极具现实意义的政论文。汉代政论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涌现了贾谊、晁错、桓宽、王充、王符等优秀的作家。贾谊《过秦论》(重点)《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各有所指,分论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之过,指出秦始皇以征战攻取了天下以后,用严刑峻法治民而不施行仁义。这三篇中,最精彩的是上篇。《过秦论》的上篇重在论述秦始皇之过,开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文章大量运用排笔、铺陈、比喻、夸张的手法,,形成了全文磅礴、豪放的气势。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作用:思考题:1.课外阅读《过秦论》中、下篇。2.鲁迅先生对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有何评论?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网址等):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3.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板书设计:秦代文学汉代文学汉代政论文概说课后记载与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汉代经学。汉代经学演进的轨迹和规律非常复杂,经学的概况、发展特点,兴衰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经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非常博杂。《易》、《书》、《诗》、《礼》、《春秋》和《论语》、《孝经》等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灾活动、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士人心态、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关联,当时通经致用、以经治国的现象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和影响这些都是极具学术性的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课后则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陇东学院课程教案课题及课时: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6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一、二、三周教学要求:了解司马迁生平、思想;掌握《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及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司马迁生平、思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史记》的思想内容。难点:《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的体例,实录,互现法,《史记·项羽本纪》鉴赏。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教学过程: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注意结合《史记》的创作来讲其生平)1.司马迁的家世:2.三次漫游:司马迁曾经三次漫游天下,第一次漫游是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第二次是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笮(四川汉源)、昆明。第三次漫游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随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之后,他又跟随武帝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3.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精神和肉体都饱受痛苦。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实录方法。(重点包含了《史记》创作的思想内容)1.《史记》创作的目的:《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史记》创作的基本方法——实录三.掌握《史记》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五个部分组成。五.《史记》的文学成就;(重点注意结合具体作品、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归纳)1.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2.《史记》的叙事艺术3.《史记》的结构艺术4.《史记》的语言艺术5.《史记》的悲剧氛围六.《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史记》达到中国史传文学的高峰,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和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赏《史记·项羽本纪》1.司马迁写作《项羽本纪》的目的及其历史观。2.《项羽本纪》的思想内容3.《项羽本纪》的人物形象4.《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作用:1.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的时代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哪些?2.课外阅读《高祖本纪》,对刘邦和项羽的形象作比较分析。3.怎样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网址等):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2.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3.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5.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史记论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板书设计: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实录方法。三、掌握《史记》的体例;四、《史记》的文学成就;(重点注意结合具体作品、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归纳)五、《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课后记载与教学反思:《史记》结束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觉得走进经典,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史记》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恨没有更多时间读完全书。据我观察,《史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学生还未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些学生预习过后书上一片空白,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二.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法显得单一,形式缺少变化。三.学完文本后,学生的巩固不够。复习这个环节应该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我们都把阅读经典当成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自发的需要,一段愉快的旅程。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陇东学院课程教案课题及课时:第四章班固和《汉书》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四周教学要求:了解班固的生平、思想和《汉书》的成书经过、体例;能对比分析出《汉书》和《史记》的异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班固的生平、思想和《汉书》的成书经过,班固写作《汉书》的目的。难点:《汉书》的人物描写手法,《汉书》和《史记》的异同。《汉书·苏武传》鉴赏。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教学过程:一.班固家世、生平及《汉书》的成书经过边疆豪强的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学渊源。班彪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班固继承父亲志向,采《史记》天汉以前文字,又参酌刘向《东观汉书》等,撰成《汉书》。《汉书》未竟而班固被杀,旋由其妹班昭(扶风曹也叔之妻)与马续(马融)相继续成。二.《汉书》的体制《汉书》记事起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汉书》体制上因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一万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汉书》和《史记》的异同。(重点及难点仍然通过选取典型的作品片断分析进行总结归纳)《汉书》和《史记》之同:都是纪传体;一部分内容相同,从高祖元年到武帝太初末年这一段,两书记事年限重合,这段内容班固多袭用《史记》。《汉书》和《史记》之异:①体制上的不同②创作思想上的不同③人物描写上的不同④语言运用上的不同⑤叙事风格上的不同四东汉其他历史散文:《汉纪》(荀悦),《吴越春秋》(赵晔),《越绝书》鉴赏《汉书·苏武传》1.班固写作《苏武传》的目的:“褒劝忠义”。2.苏武人物形象及其存在价值:班固在《汉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使苏武其人其事彪炳千古,流传万世。3.《苏武传》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精练整饬、人物描写成功。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作用:思考:简析《苏武传》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网址等):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陈仲琳,《二十五史》,远方出版社,2005年1月。3.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板书设计:一.班固家世、生平及《汉书》的成书经过二.《汉书》的体制三.《汉书》和《史记》的异同。四.东
本文标题:教案格式汉魏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1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