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教学设计永州三中左桂遥0746-624101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2教学方法与手段图表法、讨论法等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利用电影《汉武大帝》片头曲导入【自主学习】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知识梳理】1、中央集权的发展朝代背景措施影响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诸侯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晃错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宋朝唐朝设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军事上,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改变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行政效率低下;官费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元朝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吸取历史教训,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之下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辖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措施影响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设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4隋、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朝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制约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同时导致了官僚互相推卸责任,行政效率低下。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朝代名称内容影响汉朝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有利于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5南北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协作探讨】1、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方式建议: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角度提示:比较异同,把握趋势。参考结论:(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62、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意义?提示:注意从选官方式和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参考结论:(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纵横联系】1、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中的相关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联系现实,考察本课所学制度对现在的影响。(1)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可用往年高考题举例说明7(08全国卷I)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参考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8(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3、典型习题训练(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C)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C)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B)A.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B.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C.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D.开始探索三省体制(4)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C)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5)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6)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D)9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D.科举制度的创立(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
本文标题: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1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