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延佳黎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画“强元”课题《“国风
延佳黎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画“强元”课题《“国风•文脉”名家书画展》德风堂主办单位:人民日报海外版承办单位:人民日报海外版《书画艺苑》栏目、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学术顾问:孙克、刘骁纯、薛永年、刘曦林、林木、陈传席、殷双喜、王鲁湘、李一、刘墨、于洋(按年龄排序)媒体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观察》、《美术》、《世界美术》、《中国国家美术》、《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华网》、《凤凰网》、《中国文化传媒网》、《雅昌艺术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大公网》、《中华民族文化网》、《文化中国》策展人:李树森开幕时间:2015年11月14日上午10点展览时间:2015年11月14日—16日展览场地:全国政协礼堂组委会咨询:陈厚学张林媚萧楠咨询电话:010-6536342513801170387部分参展艺术家:其中进入《人民日报海外版》“金台点将”的画家有:晁海、贾又福、田黎明、贾浩义、延佳黎、周韶华、于志学另包括艺术家:何家英、郭石夫、吴冠南……活动起因与宗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为反应我国美术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探索、推动民族艺术复兴,我报在开展了4年多中国画“强元”课题,发表了数万字课题研究文章基础上,推出了“讲好中国书画故事工程”,并将举办本次书画展览活动。为《中国画“强元”课题》题词支持的各界人士包括:李金华、王文章、陈晓光、廖静文、冯远、邵大箴、陈传席、周文彰、任玉岭、孙本胜、廖奔、晁海、贾又福、田黎明、周明、周韶华、延佳黎、王学仲、贾浩义、罗杨、马书林、张桂铭……(排名不分先后)《中国画“强元”课题》发表的系列研究文章:1、《中国美术话语权应该掌握在什么人手里》2、《中国画发展宣言书》3、《“多元”环境下的“强元”》4、《建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以文化“强元”实现文化复兴》5、《如何真实呈现中国画巨大价值与伟大成就——再谈“多元”环境下的“强元”》6、《“多元中立主导”理念引导美术实践》7、《当代中国画发展具备出大师的历史条件》8、《文化艺术“强元”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对话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参展艺术家延佳黎延佳黎生于陕西绥德。198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91年毕业并留校,执教于国画系至今;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梦里家乡披绿装”于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入选韩国四城市巡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巡展。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由文宝斋出版《延佳黎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创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访著名画家延佳黎李树森金台记:延佳黎,静悄悄地蛰伏于美术学院执教20余年。她生活在俗世之中,但却不从俗。她简住简行,不曾卖过一张作品,一直过着质朴,甚至有点拮据的生活。授课、阅读、思考和绘画研究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出世般淡定、从容地坐在对面的她,语音轻轻地回答着提问,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住她思想的深邃、学识的渊博、艺术上的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和对艺术的万般虔诚与为艺术献身终生的坚定信念。她,是一位思想型画家。深入了解延佳黎,你会深刻感受到她的聪慧与超群的艺术天赋,会为她以出世之精神,创中国水墨画梦幻空灵、至虚至实新形式语言之成就所震动。她已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在那里,她依据性情恣意挥洒,在不经意间已是硕果累累。再深入了解延佳黎,你更会为她那种本真的、纯粹的、崇高的艺术情操和深得艺术精髓而已达到的艺术境界所震撼。前人或其他画家的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多重在描绘她的雄强、浑厚,苦涩、悲壮、苍凉、深沉、壮美。而延佳黎却敢于打破程式,不追潮流,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化积淀基础上,以创新的渍积没骨笔墨技法和新的审美思想,独创了黄土高原题材中国水墨画“梦幻高原”新图式、新语言、新意境,从视觉感受、形式感受、思想角度、题材视野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美学体验。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一览难忘。格调新、品质新,已形成卓然不群的“延家样”。在中国文化艺术向现代转型建构的历史时期,延佳黎的艺术精神是值得推崇学习的,她的艺术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她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金台点将”栏目点之,是以为记。——中国画“强元”课题组负责人:李树森▲【德风堂藏】延佳黎作品范迪安:为当代水墨贡献了又一种鲜明的体例李树森: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评论家范迪安先生曾评价说:“延佳黎在语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为当代水墨贡献了又一种鲜明的体例。”我想范馆长用“体例”二字来概括,是因为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为中国水墨画新领域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贡献,为解决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问题提供了个案范例,这样的范例应该是会载入美术史的。请您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个人语言而成为了“一种鲜明的体例”?您对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问题怎么看?延佳黎:“体例”是“体”和“例”两个内容,一般用在文章和著作的编写和组织形式上,包括体裁内容和形式类别。范迪安先生用“贡献了一种鲜明的体例”来评价我的作品,我想他是指作品在形式内容和表现语言等方面给人一种新鲜的体验和触觉,使作品独具一格。中国水墨画长久以来,一直沿袭传统的形式内容和语言技法:勾线填色,泼墨晕染;皴擦点染;攒三聚五;合二孤一等等,好像万变不离其宗,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的水墨画都有些千篇一律的感觉。归结在于:其一,我们早已远离了古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环境,却过于注重学习古人的技法语言,而轻视了技法后面强大的思想精神实质、审美层次和生活时境。所以,同样的技法语言,今人用来,不能入境,显得空泛落俗、粗糙无力。即使功力了得,也给人滞后的感觉。其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艺术表现语言和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西方文化元素的注入,部分艺术家积极地在寻求新的图式语言与表现形式。像构成主义,实验水墨,新写实,甚至水墨装置等等。但在新语言形式的背后,有没有体现人类“至情”“至性”并富有灵魂的情思与意境;有没有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相契合,让人感觉在新的形式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舍弃与背离,这些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其三,形式语言就是绘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技法语言,形式语言可以不断的创新,根据需要而改变,但不管语言如何变幻,巧妙,出新,最重要的还是所说的内容。你的形式语言能否恰如其分地、贴切地传达出你的精神指向,能否表达触动人类灵魂和情感的意境,能否和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才是艺术真正动人之处。所以我想,范馆长说的“一种鲜明的体例”应该是指以上这几方面给人的视觉感觉和精神体验吧。而这种感觉和体验,应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当你认识到绘画的传统形态不足以表达你对当下人的生活现状、精神空间、审美欲求等方面的理解与诠释;不能很好地体现你对人性的关照,和对宇宙、自然的情怀的诠释,那你定会谋求新的发展,穷则思变,思变则可通。作为当代水墨画家,拥有广泛的文化信息,如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艺术领域的相互渗透,都会在艺术家的心里留下印迹,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定会从自身的人生体验出发,关照人类文化,创造出和自身审美相吻合亦和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精神空间同归的新形态语言。当然这些新的艺术形态,必将有自己强大的传统文化精神为背景。所以,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家,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寻根而起,深刻领会其精神要义,充分吸收、消化,融入自身,而且亦要关照宇宙、人生、宗教、自然等。当它们在你的心里通融并再次释放、呈现的时候,就是全新的感觉。那一定是现代的。所以,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应该是靠艺术家精深的文化思想、深刻的人生体验,新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技法语言等方面,通过长期修炼、积淀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德风堂藏】延佳黎作品墨和色用得好不如说水用得好李树森:您的很多作品画面至润至淡至虚,但却润淡不失骨,虚无缥缈,却能力透纸背。请问您是怎样做到的?延佳黎:这个问题较难说得很清楚。“至润至淡至虚”这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润含春雨,干冽秋风”,就是传统文化对绘画的一种审美体验。而我独取其“润”,这是我自身对“润”比较敏感。在中国水墨画里,要画得很“润”比画的“干”难度大很多。众所周知,水多而润,而中国水墨画的材质——生宣,很薄、纸质很松、很绵软,非常吸水,遇水多极易烂掉。但是,水的运用正是水墨画的关键,对一幅画的评价,与其说墨和色用得好,不如说水用得好,因为墨和色都是用水调出来的。所以,要做到“润淡不失骨,虚幻却有力”,这是有较大难度的。而温润、湿润、柔润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因为任何物种离开水,都将干枯。所以水滋养万物,它是生命的感觉,我挡不住这种感觉的诱惑。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所以,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可谓“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就是“水”的品德。而这些正是我很推崇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在我的作品里,用了很多的水,使画面产生了很润的感觉。淡和虚是我对艺术和人生的的追求。淡薄萧远、空灵虚幻,这是一种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人格的淡薄与空灵,“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心灵的写照。这样的艺术心灵,看似淡薄虚幻,却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正是这种精神的支配和意念的专注,加之长期的笔墨操练,方可达到“至润至淡至虚”的画面效果。“致虚守静”的精神指向李树森:您的画中有着深深的禅意,以“虚无”的精神性,体现出富有诗意的朦胧、清纯与空灵,似梦中之境,又似境中之梦,如梦如幻。老子曰:“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这句话似乎可以慨括您作品的精神指向。请您对自己作品的精神指向做一个解读。延佳黎:所谓“隔水看花”“古镜照神”,这是艺术心灵追求朦胧神似的美得感觉。我很崇尚艺术作品的这种朦胧神似、超越真实物象的感觉。虚无,是道的本体。只有达到虚静的本性,才能认识“道”。“致虚守静”,尽量使自己排除杂念,隔绝欲望的干扰,使自己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让自己的内心趋于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静观宇宙万物、生命之根本,才能寄情于自然物象。故,画山时,心中只有山水草木和万物生灵,别无他想,别无他求,使自己相容其中,和大自然有一种心灵的沟通,自己就是那山中的一棵小树,一条蜿蜒的幽径,一头小毛驴,或是那天空的一片云,一阵风,而这些物象朦胧神似、飘忽不定。这正是将自身融入宇宙自然,超然物外的自我心灵的关照,是超越现实利害关系、纯粹的梦幻意象世界,是艺术精神的理想境界。所以,“致虚守静”应该是所有人的精神指向。艺术作品给人的感觉,应该就是精神的净土、灵魂的栖息地,让人在现实的繁杂中领略到艺术所带给人们的虚静与超凡脱俗。▲【德风堂藏】延佳黎作品邵大箴:图式的新颖与独创至虚至实、卓然不群的“延家样”李树森:您的作品格调、品质之新,迥异于大众。立意高远,格调高雅清新,内涵丰富,耐看耐品,深刻体现出您对宇宙、人生、自然的感悟、认识与关照。邵大箴先生就评价说:“延佳黎是一位对人生和艺术有深刻感悟的艺术家。”“其样貌已于传统山水画有相当的距离,可是其通融、含蓄与儒雅的精神和气质,无疑是中国的,而其图式的新颖与独创,则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这种独创已形成卓然不群的“延家样”。请您谈谈您作品图式上的独创体现在哪里?“如梦如幻”是怎样的精神世界、人生感悟的反映?延佳黎:“图式的新颖独创”,是邵大箴老师总结的,也说出了大家的感觉。我自己作为一个画家,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把自己这些年来学习感悟到的东西,转换到画面上,让大家充分体会到我的想法,我的追求和我的理想世界,并能产生精神上的相通共识。没有过多地想是什么样的图式语言,有没有独创性等。现在反观再思,我想,“图式的新颖独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的作品,舍弃了传统
本文标题:延佳黎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画“强元”课题《“国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2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