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建国前后坳上的教育概况
建国前后坳上的教育概况胡昌科石盛怡一、基本情况坳上乡,地处靖县西北的九龙山下,古称大油乡。居住着一万多苗、侗、汉各族同胞,文化教育历来相当落后。从清朝末年到民国三十年,除少数富豪子弟能就读于县城鹤山高级小学堂或赴外地深造外,乡里没有一所正规学校可供广大贫苦农民子弟入学。仅有为数极少的几所私塾,也因教学方法单纯、呆板,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教材也仅有《三字经》、《四书五经》、《幼学》等。根本没有触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因此,文化极为落后。直到四十年代初期,因抗战急需各种人才,国民党重庆政府才令示各县开办县中、简师,乡开办国民中心小学,为造就人才打下基础,我乡教育才开始起步。1941年经各方协商,决定把垛子桥城坪团胡氏怀公祠改建,创办“靖县正直乡中心国民学校。由当地人刘逢会首任校长。因校舍狭小,仅有四个教室,招收6个班,只好采用复式班教学。全校共教职员工8人,学生170余人。这是我乡第一所正规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靖县行政区域变更,学校亦更名为“靖县九龙乡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教职员工增加到10人,学生增加到240余人。直到1949年10月解放为止。1950年冬正式建立人民政权后,学校相继于1951年春开学,定名为“靖县西区坳上完全小学”。1955年撤区并乡时,把原属艮山口的木洞冲划归坳上乡,极集资备料在坳上村刘家团修建新校舍,是年搬迁新址,定名“靖县坳上乡完全小学”。一直到1966年各村(大队)创办完小后,校改名为“靖县坳上人民公社五七中学”。这是我乡中等教育发展的开始。1970年在原有初中基础上,又开办了高中,使我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可惜由于当时正值十年动乱,教育方式偏重政治,不学其它,无视教育质量,至今还有当年的高中毕业生谈及此事,无不嗟怨已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83年调整高中,保留初中至今。1981年奉上级指示,中小学分开管理,由中心小学负责学区工作。因限于当时条件,只组建“靖县坳上先锋中心小学”。自东安会议后,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集资办学热潮。1983年正式开工筹建“靖县坳上苗族侗族乡中心小学”。1985年秋相继开学。1987年冬正式定名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乡中心小学”。二、学制变革和课程设置从1941年创办到1949年10月解放时的学制为6年,四二分段为初小、高小。1951年复校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止,仍沿用6年四二分段的学制不变。1967年至1978年小学为五年一贯制,中学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各二年,和小学又统称九年制),1978年又改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从1984年起正式定为‘六·六’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41年创办时,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手工劳动、音乐、美术、体育、周会、童子军,高年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公民。1951年复校后,设国语、算术、音乐、美术、体育、手工劳动,注音、团队活动,高年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劳动。1955年改国语为语文,1958年增设农业知识,1967年增设政治,1977年改算术为数学,改音乐为唱歌,改美术为图画。1982年改政治为思想品德,中学政治为公民。三、教职员工的聘(任)用建国前,乡中心小学校长由县教育科提名政府任命,教职员工由校长直接聘用。首任校长刘逢会,继任校长蒋敦柏、毛恺、胡昌科等人。抗战期间,靖县地处大后方,许多沦陷区的有识之士流到我乡任教,如毛恺、冯淑嫒(女)、郑世文、郑世正、黄袭余等人,对促进我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任教的本县教师有李继富、吴裕通、李成宁、祁和清、李必堂、胡昌福、胡昌渠等人。建国后,校长由县教育科任命,教职员工也由教育科直接聘用分配到校。首任校长封慕周,继任校长糜贤荣、张碧华、赵纯捌、胡义祥、陆秀莹、全扬聪、符锦心等。从1961年村小下放到村(大队)办后,又增设了民办教师若干名,1964年还兴起了一股耕读学校风(即半耕半读),‘文革’开始后停办。直到目前我乡民办教师仍占相当大(70%)的比例。1981年恢复中心小学后,第一任校长易维开,继任校长杨忠良、姚本烈、杨理镇等。四、校舍变迁乡中心小学从创办到1955年上期,校址在垛子桥城坪团胡氏怀公祠。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全是纯木结构平房,原只有四间教室,后逐步扩修到6间教室。操坪约1500平方米。1955年秋搬迁到坳上刘家团,有两栋崭新的纯木结构的数学楼,礼堂、厨房、厕所等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操坪约2000平方米,1958年大跃进因招收初中班扩建过一次,共占地约7500平方米(即现在的坳上中学校舍)。1981年坳上先锋中心小学是临时借先锋村小学创办的。校址在垛子桥边。1983年,乘东安会议的强劲东风,在乡党政领导下,掀起了一次群众性的集资办学热潮。经各方协商选定在中学门口原乡农机站地方,筹建坳上苗族侗族乡中心小学,经过近七年的修建和扩建,现已具有钢筋混凝框架结构的教学楼两栋,大礼堂、教工宿舍、厕所、仪器资料配套的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新型学校。五、经费来源建国前,学校经费除靠政府拨给一部份外,其不足之数,靠征收寺、庙、祠、会积谷和墟场交易费弥补。因此,教职员工的生活既无保障而又清苦。学校校舍极为简陋,更没有实验仪器、体育器材和图书资料。1951年复校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减轻人民负担,照顾民族地区广大贫苦农民子弟入学,使贫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后,文化素质上相应提高,学校一切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拨款。一直到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才实行公办教师由国家统管、民办教师实行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自1984年起,乡政府决定:民办教师工资除公助部分照发外,民办部分由全乡统筹,分级按月发放。从而稳定了广大民办教师队伍,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六、灿烂前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坳上乡的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都深深地体会到:试验区窗口(即怀化地区农村改革试区“窗口”为靖州县)的经济开发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在全乡11个村都有了自己民族的大学生、中专生。九龙山旮旯里的苗、侗青年走向了长沙、武汉、北京的高等院校已是司空见惯……但愿坳上乡这颗初绽蓓蕾的民族教育之花,在和煦春风吹拂雨露阳光滋润培育下,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坳上乡中心小学历任校长一览表附表1姓名籍贯学历任职时间备注刘逢会靖县乡师1941—1943蒋敦柏靖县简师1944年上期毛恺湘潭中学1944·下—1945.上刘逢会靖县乡师1945·下—1947.上胡昌科靖县简师1947·下—1949.下1951年停办封慕周靖县高中1951年糜贤荣靖县高中1952年张碧华靖县高中1953·上—1956.上赵纯捌靖县简师1956·下—1958.上胡义祥靖县简师1658下陆秀莹靖县简师1959上胡义祥靖县萄师1959下赵纯捌靖县简师1960—1962.上全扬聪靖县中师1962·下—1964.上符锦心芷江中师1964·下—1966易维开靖县高中1981—1980.上杨忠良(代)靖县初中1983·下—1984·上姚本烈新晃高中1984·下—1985·上杨理镇靖县中师1985·下—1988·上杨忠良靖县初中1988·下—至今坳上乡中心小学(学区)教师及学生发展情况表附表2年度教师(数)学生(数)备注年度教师(班)学生(数)备注19418172195840985增设初中班194610240196040912增设响水19499190196343910(包括民师)1951203751965461040(包括民师)1952254401966481080(包括民师)1953285401981861950(包括民师)1954306001982942030(包括民师)1955326501984962105(包括进修教师)195737850增划杨梅19861022562(包括进修教师)19871102494(包括进修教师)
本文标题:建国前后坳上的教育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2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