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究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究课程名称:中西方文化对比任课教师:孟凡君专业:教育学班级:2013级英语二专六班学号:222012305062028姓名:张玉玲2014年6月23日成绩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究摘要: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文化与教育是共生系统,文化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而文化也通过教育不断为自己开辟新的生境。本文将简要分析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揭示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本质。关键词: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的内涵(一)文化的概念1.西方对文化的解释(1)西文“文化”词源英文“culture”来自阿拉伯语colere(种植、培养),原意是开垦土地以收获农作物、树木和水果。Colere同时还衍生出了另一个词cultus(崇拜),意指对于神的敬仰和膜拜,这种同源关系使后来“culture”一词在“精神”意义上的延伸有了解释的根据。(2)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据统计有约200种,维莱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认真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著作中提出,“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学术界公认的对文化一词的经典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文化,就是在其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中国对文化内涵的解释(1)汉语“文化”词源“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后来日本人将文化与“culture”对应,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化一词渗入了日语的解释。早期文字中的“文”指纹路、纹理、文脉、文章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说文解字》中如是说:“化,从匕,从人,匕,变也,从倒人”。《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用,构成特定的意义关联,在《易经》中常见其连用。《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包含的是对天地系统运行的规律的认识。中国古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发现天地系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依照天地系统运行的规律,出现世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应遵循此道,故曰“人文”。结合中国古代史学家为《易经》做的注释,以及经学家们的注疏,“文化”一词的本义是指人文世界的化成。(2)文化的定义中国近代文化学家对于文化亦有许多定义,《辞海》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在《中图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的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辨证统一。”这些概念无不告诉我们,文化与人的一生息息相关,人的生活绝对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相对于自然世界其他生物群体所特有的现象和表征。二、教育的概念对于教育这个概念,各家也是众说纷纭。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叶澜老师认为,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潘寂教授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是人类培养新生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措施去影响后教育者,受教育者则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提出,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加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队后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认为“教育不是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总的来说,教育活动也是针对于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不可分割。教育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存在的社会属性及人类社会更续的活动及途径。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雷蒙德·威廉姆斯言:“如果说‘文化’是语言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把握的一个词汇。那‘教育’或许就是另两三个为数不多的最为复杂的词汇之一。如果‘文化’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某种“生活方式”、某种精神的教化或某种学得的行为,那么很明显,‘文化’及‘教育’这两个词在语义内核上就有诸多共享之处。”在本文中,讲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中的一且都是人类的文化,就连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注意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不同时期的人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对教育也有着不同的需要.所以,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个文化系统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通常潜0存于系统内各文化形态之中。文化传统渗透到文化和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进入人的意识深处,无处不在。所以,尽管教育价值观千差万别,但是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文化传统与教育总是保持着相适应的功能耦合性。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儒家思想是文化的主流,所以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类似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儒家思想一直在强调人在品德学识上的发展,是人在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上都有完美的体现,将人培养为“君子”和“贤人”。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也非常高,既要“文质彬彬”还要求“君子不器”,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品质和生存能力都极其高,走到哪里都能生活下去的“君子”,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看似是个人中心的,实则还是以社会为中心。儒家“学而优则仕”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思想就正好可以证明这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因为培养这种“君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和谐、太平的社会,为社会服务。总的来说,教育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相互交融,发生变化,两种教育价值观相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像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也意识到教育要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文化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形态)是学校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二是文化(文化传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1]“文化”近乎是一个包括了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文化,就是在其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不可能超出人类历史范围的,文化成为教育内容的直接来源。每一个名族,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也是不可能相同的。美国注重实用的学科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多为实用性的,而在英国,实用性学科一般是地位较低下的人才会选择,有地位的人都会选择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因为受到其传统的绅士教育的影响。我国古代的教育收到当时对于品德具有极高要求以及重视人伦关系的影响,十分重视人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讲“文以载道”。进入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朝的洋务学堂开始传授科技知识和技术,虽然传统的经学课程仍不可少,但是这样也可看出教育的内容选择也是随着主流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筛选、整理、保存文化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的功能,其主要体现在选择内容上面。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复制工具,对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文化进行选择和整理,经过加工构成教育的内容。人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纷繁的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历代文籍的编辑和大量教材的编写,是对文化选择、整理的证据。这种对文化的选择,保存并复制了文化,将文化的载体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从而为文化生命系统的再生和更新提供了机会。一般来说,通过教育途径传递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知识系统等,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核,它的意义在于维护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教育影响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在外部环境或外部原因改变的情况下,文化内部特质的变异及文化模式、文化功能、文化风格等的变异过程。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必然会有文化的变迁,因为文化到每一个新的时空,都要开辟新的生境。在文化变迁的整个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既可以为文化变迁提供基础,也可能产生阻止作用;既可促进文化间的融合,也可因封闭性而限制文化接触、交流与碰撞;即可因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增进文化变迁,也有可能因教育的技术化蜕变而造成创新精神的泯灭。(1)教育传承文化,延缓文化的变迁文化要继续保持下去,就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乃至民族与民族之间进行传播,这种传播不仅有时间的延续,也有空间的夯布一种文化要不断地继承下去,就要尽量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质不致改变,并在广裹的空间中进行传播。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教育复制并保存文化,使得文化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并保持许多的内核不变,所以教育延缓着文化变迁。(2)教育促进文化变迁教育的内容源于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也由文化决定,但是,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等影响的教育,有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诉求。所以不仅是文化因素的变化会促使教育不断变化,而且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会促进文化变迁。例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合流、3D数字制造技术、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给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全面挑战。学者提出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颠覆现有的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要严峻得多,特别是在针对“钱学森之问”,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方面,我们差得太远,涉及到教育的诸多方面,比如体制僵化、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此外,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还处于浅层次,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这就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对于文化中的人才观、价值观、知识观都有极大的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就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三)教育更新创造文化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因为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和保存文化,它会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
本文标题: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2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