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育学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是什么(一)教育的内涵: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P8(二)教育的外延: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狭义”上的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3、社会教育:a、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b、群众团体中的教育c、校外文化机构的教育。P9二、“教育学”是什么P15#“宏观”的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总称,指一个学科群):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的教育学(作为单独学科):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微观”的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三、“教育”的产生与“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教育的产生1、最根本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P172、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2)语言的形成3、时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P18(二)学校教育的出现P201、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4、时间:奴隶社会。P19在国外:(1)产生于亚述和古巴比伦。(2)产生于古埃及。在中国:(1)夏朝已有学校,称为“庠”、“序”,尚未得到考证。(2)殷朝有学校,甲骨文证实。四、教育史上的“大家”有哪些(一)西方教育史上的“大家”1、苏格拉底:#观点: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即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a、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b、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补充)2、柏拉图:《理想国》。#观点: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P233、亚里士多德:#观点:1)自由教育(文雅教育)。2)强调教育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P244、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观点:1)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3)创始并提倡“班级授课制”。P265、洛克:《教育漫话》。#观点:1)白板说。2)绅士教育。-2-6、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观点: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P26-28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观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补充)8、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观点:1)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学方法论。2)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P28-P299、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补充)10、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补充)11、斯宾塞:《教育论》。#观点: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1)目的在抚养和培育子女的知识;2)为维持社会的秩序和政治关系的知识;3)在生活闲暇中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知识。(补充)12、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实验教育学讲义》。13、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实验教育学》。#观点:1)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P2914、蒙台梭利: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观点: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补充)15、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观点:1)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和生长,就是理想的所在。2)教育即生活。3)学校即社会。4)做中学。5)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P30-P31(二)中国教育史上的“大家”(补充)1、孔子:《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观点:1)以“六经”为教育内容,事实上只剩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2)有教无类。3)启发教育。4)因材施教。2、孟子:#观点:1)“性善论”。在教育上,重“内发”以“复性”,即“内发论”。3、荀子:#观点:1)“性恶论”。教育上,重“外铄”以“成性”,即“外铄论”。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观点:“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目的的步骤)2、《中庸》。观点:1)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学记》。先秦时期最完整、最成熟的教育专论。(只是一份文献,一千多字)观点:1)论教育的作用。2)论学校管理。3)教学相长。4、董仲舒:#观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5、王充:#著作:《论衡》#观点:1)凡学之道,距师为难。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撰写《问孔》、《刺孟》。6、颜之推:《颜氏家训》,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3-#观点:1)及早施教。2)主张“胎教”。3)慎重交游。7、韩愈:《师说》,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8、朱熹: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观点:1)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9、王守仁:即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观点:1)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2)立志。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1、蔡元培:#观点:1)提倡“美育”。12:、陶行知:#观点: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专题二:人、社会、教育一、教育对人和社会有什么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无能论(遗传决定论)。即人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素质决定的,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缓人的遗传素质的实现,而绝不能改变它,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代表人物:高尔顿。倡导善择配偶,改良人种。首创“优生学”。2、教育万能论。即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康德、华生、莱布尼茨、爱尔维修。P48(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P56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P49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P54#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P61二、人和社会对教育有什么作用?(一)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P73(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重功利轻发展”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P71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P65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P67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4-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P44专题三: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一、教育原则P95(一)人道性原则:1、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3、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待效应)(二)个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三)创造性原则(四)活动性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学生(五)民主性原则:1、教育机会的平等2、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二、教育艺术指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稳定、综合地体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感染性的教育的智慧、美感和个性特点。P105(一)出其不意(二)巧比妙喻(三)以退为进(四)曲径通幽(五)幽默成趣如何培养教育艺术的建议:1、把握教育情境,灵活处理。2、善于借鉴模仿,尝试创新。3、不断探索研究,精巧运思。专题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概括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P117(二)相关概念辨析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P1172、教育目的: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3、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教育目的决定着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每门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5、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落实。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1)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2)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以及为了满足个人谋生的功利性需要;3)而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精神丰富,道德高尚。#代表人物:1)卢梭: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2)爱伦凯:并不热心抨击社会本身的弊端,也不关注社会本身,强调儿童真善美,促使自由自主成长发展。3)鲁迪格尔: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完全对立,只是认为,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来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
本文标题:教育学复习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