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学笔记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笔记第四章教育目的作者:xyjs.org时间:2009-10-0610:12:03来源:信阳教师网核心提示: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意义和作用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育学笔记第五章学生与老师作者:xyjs.org时间:2009-10-0610:12:59来源:信阳教师网核心提示:第五章学生与老师$1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五章学生与老师$1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2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学笔记第六章课程核心提示:第六章课程$1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过,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第六章课程$1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过,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实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4.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二、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4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过程评价d。成果评价教育学笔记第七章教学(上)作者:xyjs.org时间:2009-10-0610:14:34来源:信阳教师网核心提示: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任务(简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二、教学方法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
本文标题:教育学笔记 第四章教育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313 .html